一代“针神”沈寿,为慈禧寿礼流产不孕,死后情史被丈夫公布于世

近代企业家张謇 , 清末状元 , 也是一位高产的诗人 , 因受江西诗派的影响 , 其诗风格大多奇崛瘦硬 , 刻峭幽深 。 但唯有写给一人的诗句是完全不同的风格 , 这个人就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刺绣大师——沈寿 。
一代“针神”沈寿,为慈禧寿礼流产不孕,死后情史被丈夫公布于世
文章图片
(沈寿)绣段报之青玉案 , 明珠系在红罗襦 。 这句张謇送给沈寿的诗句 , 成为后人定义两人暧昧的证据 。 明珠 , 明珠……若是个不通文学史的人写下这诗句倒也无妨 , 但张謇是清末的状元 , 他当十分明白《节妇吟》之中那句"还君明珠双泪垂 , 恨不相逢未嫁时" 。
沈寿的丈夫余觉 , 严格意义上来说还是张謇手下的员工 。 在沈寿住在南通的八年 , 张謇和沈寿的风言风语已经传遍了江苏、上海一带 。 即便后来沈寿病死了 , 小报们依然没有放过她 。 最终沈寿的丈夫余觉写下《余觉沈寿夫妇南通痛史》 , 将这三人的恩怨纠葛公布与众 , 将张謇塑造成一个纠缠沈寿 , 抢占沈寿绣品的老流氓 。
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一代“针神”沈寿,为慈禧寿礼流产不孕,死后情史被丈夫公布于世
文章图片
(余觉)
1874年 , 沈寿出身在吴县 , 原名沈云芝 , 号为雪宦 。 沈云芝家境优渥 , 父亲是一位商人 , 也是一名古董、字画爱好者 。 沈云芝幼时便在刺绣之上颇有天赋 , 十七八岁就是乡里闻名的绣娘 。 沈云芝和余觉的结合本是天造地设 , 余觉出身书香门第 , 不仅写得一手好文章 , 而且十分善于绘画 。 两人婚后一个以笔代针 , 一个以针代笔 , 真正默契非常 , 相得益彰 。
而这种琴瑟和鸣的状态并没有维持多久 , 因为很快 , 余觉发现了一个"升官发财"的捷径 。 沈寿是个潜心刺绣的绣娘 , 但余觉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文人 。 余觉广袖善舞 , 结交的都是有权有势的达官显贵 , 时刻等待着一个机会的出现 。 光绪三十年 , 慈禧即将七十大寿 。 这年 , 沈寿三十一岁 , 终于怀上了第一个孩子 。 这一日 , 在朝廷供职的单束笙找到余觉 , 希望他们夫妻可以为慈禧献礼一份刺绣 。 余觉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 , 他立刻找到岳父家中 , 挑选了11副名画 , 自己临摹下来让妻子刺绣 。
刺绣不比作画 , 一针一线都是呕心沥血 。 沈云芝在期限内完成了作品 , 但也因为操劳过度而最终流产 。 余觉来不及关怀妻子 , 马不停蹄地挑选了8副作品献给了慈禧 。 即便紫禁城绣娘如云 , 慈禧依旧称之为绝世神品 , 大喜之下写了"福"、"寿"两个字赐给了这对小夫妻 。 沈云芝改名为沈寿 。
一代“针神”沈寿,为慈禧寿礼流产不孕,死后情史被丈夫公布于世
文章图片
沈寿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
对于这对夫妻来说 , 慈禧的青睐让他们的事业有了新的突破 。 而单单对沈寿来说 , 这个名字代表的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 。 因为这次流产 , 她终身未有身孕 , 飞黄腾达的丈夫马上娶了两房妾室 , 口口声声说要为余家添后 。 彼时 , 已经张罗着开设刺绣学校的余觉始终没有关心妻子的恬淡表情下的落寞 , 将妻子风风火火带至日本考察 。 也就是在日本 , 沈寿深受启发 , 归国后开始潜心研究"仿真秀" 。
而时运不济 , 慈禧逝世 , 清朝衰败 , 余觉、沈寿没想到好不容易得来的金饭碗丢了 , 他们只得另寻出路 。 这个时候 , 余觉想起当年曾有一面之缘的企业家张謇曾经对他说过:"汝有困难 , 我定当相助 。 "张謇倡导的是实业救国 , 因为早就看出清政府无望 , 才前往南通大兴教育和工业 。 在得到余觉夫妻二人的来信之后 , 立刻邀请两人来南通创办实业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