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 古人两封《诫子书》,修身养性,处世做人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处世做人智慧等方面的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借鉴之处 。在这些优秀的古代家训中,有着《诫子书》这一特殊的类别 。关于《诫子书》,大家熟知的莫过于诸葛亮的《诫子书》,其实除了诸葛亮,很多古代名家都写过这类家训,劝诫兄弟子侄修身养性、治学做人,读来发人深省 。
诫子书 古人两封《诫子书》,修身养性,处世做人
文章图片
欧阳修 《诫子书》
精藏于晦则明,养神于静则安 。晦,所以蓄用;静,所以应动 。善蓄者不竭,善应者无穷 。此君子修身治人之术,然性近者得之易也 。
勉诸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虽不琢以为器,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小人,可不念哉!
译 文
隐藏自己的才华不显露这是聪明的做法,在静默中涵养自己的精神就会平安无事 。韬晦的目的是储备积蓄以备来日之用,平日的静默才能应时而动 。善于储备积蓄者来日才能用之不竭,善于平日的静默者应时而动才能用之无穷 。这就是君子修炼自身和治理天下的要诀,秉性与此相近者容易掌握这种本领 。
诫勉几个儿子,玉不经过琢磨不能成为器材,人不通过学习无法了解掌握道德、学识、义理 。玉本身就是物质,虽然不经过琢磨不能成为器物,但本身也不失之为玉 。但人的秉性是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的,如果不学习、修身,就不会成为君子而成为小人,这怎能不慎重考虑呢 。
解 读
这篇诫子书有两个内容,一是要求诸子不要露才扬己,要做到静默善蓄 。这样才能做到应时而动而且用之不竭 。欧阳修把精于藏晦和善于养神提升到“君子修身治人之术”的高度,这是基于自身经历和人生体悟的 。
【诫子书 古人两封《诫子书》,修身养性,处世做人】第二是强调学习修身、领悟儒家道统的重要性 。作者以“玉不琢不成器”作比,更通俗易懂,易于接受 。比一般比喻更超出的是,作者还进一步从反面也以玉作比:玉本身就是物质,虽然不经过琢磨不能成为器物,但本身也不失之为玉;但人的秉性是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的,如果不学习、修身,就不会成为君子而成为小人 。这就体现文章大家与常人的高下之分了 。
欧阳修不仅是这样教育子女,他自己也是淡泊、守拙,从不露才扬己 。晚年一再要求退休归隐,如愿后安居颍州,自称“六一居士” 。所谓六一居士,按他自己的解释是:家藏一万卷书,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加上自己这个老翁,很淡泊,也很低调 。但就是在颍州,他写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话《六一诗话》,可见他并不是无为,只是不愿露才扬己罢了 。
诫子书 古人两封《诫子书》,修身养性,处世做人
文章图片
他的儿子欧阳发在他的教育下,也成为一位务实谦逊的学者 。据《宋史》本传记载:欧阳发,字伯和,少好学,师事北宋理学先驱、“安定学派”创始人、“宋初三先生”之一的胡瑗,“得古乐锺律之说”,然后继承其父金石学上研究:“制度文物,旁及天文、地理,靡不悉究” 。以父恩,补将作监主薄,赐进士出身,累迁殿中丞 。可惜天不永年,四十六去世 。苏轼有哭祭之文,称欧阳发“得文忠公之学,汉伯喈、晋茂先(按:伯喈,蔡伯喈,汉末著名学者、书法家;茂先,西晋张华,字张华,著名学者,以谙熟历代制度文物著称)之流也”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