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距离”之下,我们如何与自己相处?| 周末谈
本文转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曾几何时 , 很多人还未听说过“社交距离”这个词 。 但如今在疫情的影响下 , 我们早已对它无比熟悉 , 疫情给不少人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 。 骤然之间 , 熙熙攘攘仿佛永不“休止”、灯火通明的城市 , 慢了下来 , 静了下来 。 对此 , 不论是近期对此感受良多的上海市民 , 还是身在北京或其他地方、同样面临严峻防疫形势的你我 , 都有无比真实的体会 。
文章图片
工作日居家办公 , 休息日居家休闲——在这种情况下 , “社交距离”不再仅是我们在公共场合需要与他人保持的物理距离 , 同时也是我们与朋友、与亲戚、与同事不得不保持的无形隔离 。 非必要不聚集、非必要不出门、非必要不见面——这一个个基于防疫需要的“非必要” , 大刀阔斧地对疫情时代的社交做着减法 。 不论我们如何看待 , 无疑都要调整心态、适应这种总是与“距离”相伴的新生活 。
将日历翻回2020年 , 当城市生活首次因防疫而“静止”时 , 我有好几个身为上班族的朋友 , 都在心底生出过一点暗喜 。 他们当然也为每天新增的确诊病例和自己的健康安全而担忧 , 但如果要说“苦中作乐” , 不用每天通勤上下班 , 无疑是对职场人士的一大“解放” 。
我在北京 , 认识太多单程通勤时间就要超过一小时的人 。 终日奔波的疲惫 , 似乎也是在大城市工作必须付出的成本 。 夏天日照时间较长还好 , 冬天的通勤尤为难熬——睁开眼睛时天还黑着 , 但不论多想再赖几分钟 , 工作养家的重压都在成年人们的耳边说着“不行” 。 在滚滚人潮中 , 恐怕没有几个职场人不曾幻想免于通勤的日子 , 渴望拥有完整的清晨与黄昏 。
对我和家人而言 , 居家生活让我们与外界隔离开 , 但也因此让我们有机会弥补平日的遗憾 。 过去 , 当我们早上仓促离家 , 总想着如果能有更多时间 , 一定能把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周末和朋友欢聚后 , 回家瘫坐在沙发上 , 我们也会自问:如果周末能静下心来学习 , 恐怕早已把一直晾在那的第二外语学了起来;收拾书架时 , 我也常会看到一本本塑封未拆、却已买了几年的“新书” 。
每到这样的时刻 , 我们便会思忖:如果能有更多时间留给自己该有多好 。 因疫情而放慢脚步的城市 , 让人在被动中脱离了“7×24”连轴转的规制化生活 , 那些在碎片化的时间中无法实现的愿景 , 也只有在与自己相处、拥有完整的清晨与黄昏时 , 方能得以自由的舒展 。
文章图片
疫情带来的封闭状态 , 当然是令人苦闷和无奈的 。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去 , 有了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 我们不妨试着去做那些过去被工作压力和无效社交所挤压的事情 , 追寻内心的渴望与平和 。 在几近足不出户的日子里 , 我背下了好几页的外语单词 , 家人捡起积灰的吉他 , 把每一根弦都调准了音 , 我们还一同看了许多积压已久的好书、好剧、好电影 。 躲避病毒的日子里 , 这些小小的意外收获 , 足以令人倍感欣慰 。
但话说回来 , “静止”之下的生活 , 当然不可能只剥去那些我们不想要的东西 。 “社交距离”之下 , 离你我而远去的 , 不仅是那些令人感到烦躁、冗余的无效社交 , 同时也包括那些人们确实需要、用心珍惜的“积极社交” 。 封控隔离的日子里 , 人们难免要面对“社交短缺”带来的沉闷感和窒息感 。 倘若身边有家人、爱人 , 甚至是宠物的陪伴倒也还好 , 但对那些独居的年轻人而言 , 这种状态无疑是难以排解的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以“温柔”胜出的双鱼座:骨子里藏着悲伤,缺乏勇气,需要被爱
- 看过一句话“真正的感情不仅可以让你拥有幸福<stron...|真正的感情不仅可以让你拥有幸福,还能拥有一份心安与安全感
- 花万元相亲 却屡遭“奇葩”对象?
- “朋友老送过期零食给我怎么办?”做个好人,但别做个太好说话的人
- “私募魔女”公开择偶标准,颜值和学历都不能差,带2娃仍然自信
- 为什么说,“将心比心”,是最高级别的善良?
- 越是爱你的人,越会害怕你“这些”事
- 人是否有贵气一看便知,那些自带贵气的人一般有三大“面相特征”
- 只想跟你玩玩的男人,才会露出的“破绽”,看清就远离吧
- 我不会再逃避面对:“父母已经离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