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擎:生活除了KPI,还有心灵之旅( 四 )


刘擎说小时候的自己好胜 , 还有虚荣心 , 考试会提前半小时交卷 , 但是经常会出错误 。 有一次数学考试的时候 , 他提前20分钟交卷了 , 结果因为他写括号的时候写了一半 , 忘了另一半 , 得了98分 , “那次老师叫我‘括号先生’讽刺了我 , 我同桌就笑了 , 我觉得她在讥讽我 , 我很不高兴 。 要看她的考卷 , 她不给我看 , 我就很长时间不理她 , 我觉得她肯定是比我低才不会给我看 , 后来我才知道 , 她是100分 。 我突然第一次感到非常羞耻 , 我后来对那个女生非常尊重 , 我觉得她很尊重我 , 知道我好胜心很强 , 所以宽待我 , 她好了不起 。 我觉得她给我上了哲学的第一课 , 就是那种沉默的温和的力量 , 而我跟她相比就像不懂事的小男生 , 很张扬 。 所以我觉得哲学需要一种敏感性 。 ”
沟通的意思不是我同意你
而是我们彼此可以理解
有一位读者向刘擎倾诉他与父亲的隔阂 , 讲述他为沟通父子关系所做的努力 , 但效果不大 , 他为此请教同样是父亲的刘擎 。 刘擎首先直言 , “不要认为现在你开始努力了 , 问题就能解决 。 就像人家说吃了五个饼才饱 , 你不能直接吃到第五个饼 , 这一切都在那个进程当中 。 ”
刘擎表示 ,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在哲学层面上是他心理论 , 哲学家迦达默尔在60岁的时候写了<真理与方法> , 提到我们不可能站在别人的视角来考虑问题 , 因为你不可能成为别人 , 你不可能真正忘掉自己站在别人的视角 。 迦达默尔提出了“视域融合” , “他说我们可以建立一个中间地带 , 像一座桥一样 , 我们试着借助自己的经验去理解对方的视域 , 然后彼此接近 , 虽然最终我们也不能成为对方 , 但是 , 我们可以主动积极地调用自己的经验理解对方 , 比如说当你有了孩子的时候就可以理解自己的父母 。 ”
刘擎建议这位读者与父亲一起做一件事情 , “我建议你 , 我们停止跟父亲谈论 , 和父亲做一件他特别喜欢的事情 , 做一件他向往但是没有做成的事 。 这是我人生的教训 , 我从小就喜欢跟人家说话 , 但有的时候发现说话是有局限性的 , 要一起做些什么 。 继续去尝试 , 当你和父亲深刻理解 , 收获和解的时候 , 你不光是修复了你跟父亲的关系 , 你也修复了你跟这个世界的关系 。 ”
现代人标榜个性 , 总是“我以为” , “我觉得” , 而在刘擎教授看来 , 当你说“我认为”的时候 , 你已经不可能是一个完全孤立的自己的意见 , 你的意见是社会、是历史辐射给你的 。 “我们现在之所以多元化 , 并不是因为我们脱离了社会 , 是因为这个社会高度复杂、高度多元 。 我们每个人从全球性的资讯观念当中汲取不同的部分 , 所以造成我们大家有区别 , 有多样性 。 但这不意味着我的这个想法是无中生有独创的 , 没有人有办法独创一个自我 。 ”
所以 , 刘擎表示 , 当说“我以为”“我认为”的时候 , 这个陈述本身已经携带了社会性的信息 。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主观之间的那个区别差别并不是没有完全共同的平台 。 “虽然我是用‘我’这个单数第一人称来表达的 , 它总是隐含着一个复数的第一人称 , 它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 。 多元价值不意味着无穷的价值 , 我们是有限的 , 我们有限的价值彼此是可以沟通的 , 沟通的意思不是我同意你 , 而是我们彼此可以理解 , 相互尊重平等的基础上 , 求同存异 , 这是我们的理想 。 ”
而对于那些觉得自己无力改变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现实环境 , 只能无所作为的那些人呢 , 刘擎教授也给予鼓励:“我们并不完全被这个世界的结构所决定 , 我相信人是有自主性的 , 否则的话 , 我们就是一个决定论式的人 。 我认为人的努力是可为的 , 而努力是需要人的观念指引的 。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