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学中医|肚子总凉,可能是寒湿困脾!这张方子,温阳驱邪,道出来龙去脉


帮你学中医|肚子总凉,可能是寒湿困脾!这张方子,温阳驱邪,道出来龙去脉
文章图片
帮你学中医|肚子总凉,可能是寒湿困脾!这张方子,温阳驱邪,道出来龙去脉
文章图片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 , 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 。 文中所述配伍、方剂 , 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 , 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医诊断学》
你好 , 我是中医人 , 文君然 。
今天这篇文字 , 我想和你聊聊 , 肚子总发凉这个事儿 。
你知道吗?这个现象一旦出现 , 有可能意味着寒湿困脾 。 也就是说 , 你脾阳不足 , 水湿寒饮停在你的中焦 , 化散不掉 , 所以你的肚子就一个劲儿发凉 , 捂都捂无不热乎 。
我给你说个医案故事吧 。
话说有这么一个人 , 年31岁 , 是一个男的 。
什么毛病呢?就是肚子发凉 , 特别怕冷 。 你说疼吧 , 不怎么疼 , 主要就是发凉 。
凉到什么程度呢?他用一个特制的毛巾 , 包了三个棉花垫子 , 没事儿就绑在中脘部位 。 然后 , 外头穿上棉衣 。 嗯 , 这样 , 他才觉得暖和一些 。
【帮你学中医|肚子总凉,可能是寒湿困脾!这张方子,温阳驱邪,道出来龙去脉】
为啥这么发凉呢?他也到医院检查过 , 说是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 但是经过用药 , 效果不好 。
另外 , 此人也看过中医 。 有的说 , 你这是显然是脾肾阳虚啊 , 给开了附子理中汤 。 服用后 , 还是没效果 。
这怎么办?继续求医 。 找到谁了呢?找的是张海峰 。 张师生于1915年 , 卒于1988年 , 是江西老一辈中医临床家 。 感兴趣的朋友 , 可以在网上搜索浏览一下他的生平 。
当时 , 张师一看 , 发现这个患者脉象弦而迟 , 舌苔白而滑 , 大便稀溏 , 精神不振 , 饮食很少 。
这时候 , 张师给开了一张方子 , 但见——
茯苓30克 , 肉桂9克 , 焦白术12克 , 炙甘草9克 。 水煎服 , 一共是三剂 。
结果 , 三剂药吃下去 , 这个患者就感觉自己中脘部位的冷感 , 大大减轻 。 原方再用4剂 , 怕冷感觉基本已经消失 , 棉花垫子都去掉了 。
这时候 , 张师发现 , 患者滑苔没了 , 但是依然有白苔 。 脉象虽然不弦了 , 但是依然很弱 。 于是 , 换了方子 , 见——
黄芪12克 , 党参12克 , 焦白术9克 , 茯苓18克 , 肉桂5克 , 法半夏9克 , 陈皮5克 , 炙甘草6克 。
这方子 , 患者服用七剂以后 , 诸证悉平 , 而且经过随访 , 从未复发 。
这张医案 , 是张师早年的一张医案 , 记载于他的著作《脾胃学说临证心得》里头 。 感兴趣的朋友 , 可以去看看 。
这里头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得从患者的舌脉说起 。
你看 , 此人最初脉弦迟 , 苔白滑 , 便溏 , 食少 。
苔白滑说明啥?说明舌苔布满津液 。 水分特别多 , 以至于滑溜溜的 , 这就是滑苔 。 滑苔怎么形成的?水湿内聚 , 痰饮内生 , 泛于舌面 , 形成滑苔 。
患者为什么有这么多水湿之邪啊?脉象告诉我们了 。 他的脉 , 弦而迟 。 弦 , 说明有痰饮 。 迟脉 , 可以表示有寒邪 。 再加上患者特别怕冷 , 肚子发凉 , 所以可以肯定 , 他属于脾阳不足 , 有寒邪 。 脾主运化 。 脾阳不足 , 则运化失常 , 湿邪聚集 , 形成了寒湿 。 寒湿为阴邪 , 反过来进一步伤脾阳 。
由此可见 , 患者的根本问题 , 就在于脾阳不足、寒湿困阻 。
这时候 , 必须要去掉中焦脾胃的湿邪水饮 。 这个东西不去掉 , 脾阳就振奋不起来 , 你用温阳的办法就不奏效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