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路上的你我|母亲生命垂危,儿子却让她“死”:关于死亡,我们必须颠覆认知!( 三 )
一个医生曾说 , 为什么只有癌症病人很少有见到回光返照的状态 , 是因为他们已经根本疼到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
可即便如此 , 很多家属在绝症病人的弥留之际 , 仍旧选择创伤性治疗 , 用难以承受的剂量去做化疗 。
央视曾经做过一个专题 , 《癌症的过度治疗徒增患者痛苦》 , 里面有很多患者最后都是带着痛苦和折磨走的 。
北京安定门中医医院院长刘文华也曾提到过 , 我国每年300万去世的癌症患者当中 , 有80%都有过度治疗的可能 。
很多晚期患者不适合做化疗 , 却在家属的要求下去做 , 最终导致病情恶化 。
也就是说 , 本来一些癌症患者目前情况还是不错的 , 反而是因为过度治疗 , 过多的创伤性治疗导致肿瘤反扑 , 从而加速了他生命的结束 。
所以很多医生 , 在得知自己得了癌症之后 , 就会选择和普通人不一样的方式 。
比如发明了肺癌靶向药塞瑞替尼的美国科学家Tom Marsilje博士 , 他自己却是一位大肠癌患者 。
在得知自己的疾病之后 , 他索性放下了一切 ,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最后生命 , 参加公益活动 , 甚至还报名参加了一场铁人三项赛 。
Marsilje博士最后在17年去世 , 直到生命结束前的最后一刻 , 他都没有后悔过自己的决定 。
因为他在患癌之后 , 过的依旧是一种高质量的、有意义的生活 。
我们很多人 , 在讨论起“幸福”的时候 , 首先想到的 , 总是我们的人生有多么幸福 , 我们拥有多么温馨的家庭 , 有着多么崇高的理想 , 看过了多少靓丽的风景……
但我们却很少想过 , “最后生命”是否幸福 。
2015年经济学人的《年度死亡质量指数》报告中显示 , 在80个接受调查的国家中 , 中国仅仅排名第71位 , 在倒数十位之列 。
“不得好死” , 成了许多人心中永恒的痛 。
我们这一生 , 会思考很多东西 , 思考快乐、思考痛苦、思考活着的意义 , 却极少思考死亡 。
但其实我们最后的生命是用什么方式度过的 , 我们最后留给世人是什么样子 , 才是我们最应该考虑的 。
生命虽然短暂 , 但我们应该学会用最好的方式去告别 。
曾看过这样一部纪录片 。
一个叫西蒙的英国男人 , 曾是剑桥大学的高材生 , 但是却患上了可怕的渐冻症 。
曾经酷爱登山和滑雪的他 , 却不得不坐上轮椅 , 甚至连拳头都无法紧握 。
曾经精通四国语言的他 , 在患病之后 , 连说出一个完整的单词都变得异常困难 , 只能靠朗读机和写字与家人交谈
但很快 , 他连笔都很难握住 , 连按钮也很难按下 。
病情越来越严重 , 他每天都生不如死 , 痛苦万分 。
最后 , 他做了一个决定:与其每天被病魔折磨得死去活来 , 还不如用自己想要的方式度过最后生命 。
他在家里举办盛大的聚会 , 所有的好友家人悉数到场 。
每一个来参加他聚会的人 , 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 他们一一与西蒙拥抱 , 向他祝酒 , 从头至尾都没有说一句多余的话 , 也没有任何人说出悲痛的告别词 。
而没有语言能力的西蒙 , 就静静地坐在那里 , 朝每一位宾客笑着点头致意 。
他还做了很多很多想要做的事情 , 让自己不留遗憾 。
最后 , 在生命的尽头 , 他走进了瑞士那家终结他生命的医院 。
他让药剂师把毒药调好 , 准备滑动了那个毒药的开关 。
他躺在柔软的病床上 , 看着医护人员忙前忙后 , 仿佛自己只是来医院看感冒一样平常 , 打完点滴就可以回家 , 整个人都非常坦然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人性潜规则:你的价值,决定着你在别人心里的位置
- 梦里的人,不会因为梦的荒诞,从而察觉是梦
- 人生的意义,就是接纳生活的所有,在生活中改变自己
- 厉害的人,都在培养自己这几种能力,希望你也有
- 女人,永远不要羡慕别人的生活
- 中国最有名的3座名山,你都去打卡了吗?有生之年建议都去一趟
- 这本去年感动到我的治愈绘本姊妹篇,讲我们都离不开的亲密关系
- 马斯克给年轻人的忠告:这3个,孩子越早知道越好
- 疫情肆虐,80后负债累累的你,还有勇气回家吗?
- 充满遗憾的人生,你最大的遗憾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