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路上的你我|母亲生命垂危,儿子却让她“死”:关于死亡,我们必须颠覆认知!( 四 )
他用笔在纸上写下一句“我一点也不害怕死亡 , 这是一种解脱” , 写完还笑了起来 。
他向每一个他所爱的人道别 。
他用朗读机对妻子说:能够遇到你 , 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事 。
他还安慰妻子说:自己很庆幸能用这样一种来得及的方式和你告别 , 而不是在一场车祸里瞬间离去 , 连好好告别都做不到 。
他对母亲说:“很感谢您这辈子能做我的母亲 。 ”
在场所有的人都哭了 , 但他们都很支持他的决定 。
最后 , 他在妻子的怀中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
他的母亲说 , “他(西蒙)并不是一个懦夫 , 他很勇敢 。 但我们也得记住 , 能坚持到最后的人 , 都很勇敢 。 ”
这个90岁高龄的老人 , 平静地接受了儿子的离世 , 并且能心如止水地把这段往事说了出来 。
所以 , 用自己想要的方式直面死亡 , 不害怕 , 不退却 , 不留遗憾 , 这或许是死亡本身让我们思考的意义 。
我忽然想起了那个得了胰腺癌的台湾名嘴傅达仁 。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 他向这个世界告别 , 最后喝下毒药 , 安详睡倒在儿子的怀里 。
他生前的最后一句话 , 还不忘开开玩笑 , 他举着药杯问医生:“一口吞吗?两口可以吗?”
这两个人的故事 , 给了我极大的震动 , 我从他们的死亡里感知到了一种强大的力量 。
原来 , 死亡并不像我们从前想象的那样可怕 , 它竟然也能够如此幸福 , 如此美好 。
我今天之所以要讲西蒙和傅达仁的故事 , 并不是说我们所有人都要按照他们的方式 。
我想说的是它带给我们的教育和反思:其实死亡也不一定就是一件恐怖、绝望的事 , 它也可以是平静的、安详的、充满爱的 。
人这一生中 , 如果死亡已经是确定无疑的事 , 那我们为什么不重新换个方式去认识它们?
死亡所能结束的 , 只不过是人的生命 , 但在生命之外 , 还有我们在这世间所见的 , 所创造的 , 所爱的一切 。
就像岩壁上的划痕一样 , 永远地刻在我们和那些记得我们的人的心里 。
生命就像是一场聚会 , 每个人都在这场聚会中享受自己的人生、与他人建立联系 , 去感受爱 。
而那些先一步退场的 , 无非是奔赴了下一场聚会而已 , 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和他们相见 。
所以我们要做的 , 就只是学会为那些先走的人披上一件风衣 , 替他们带好帽子 , 平静地与他们告别 , 让他们带着爱离开 。
其实所谓的生死 , 也就是爱的一种延续 , 死神可以剥夺人的生命 , 却永远剥夺不了人与人之间的爱 。
面对亲人离去 , 不要哭泣 , 不要悲伤 , 去鼓起勇气向他表露爱 , 肯定他存在过的意义 , 让他明白 , 他所活过的岁月 , 就是给我们日后的人生路途上照亮的灯盏 。
纵使天人相隔 , 纵使命里有尽头 , 我们的生命中也会永久留着彼此的位置 , 在接下来的路途里提供给我们更多前行的力量 。
【情感路上的你我|母亲生命垂危,儿子却让她“死”:关于死亡,我们必须颠覆认知!】死亡本身并无意义 , 但死亡的反思却对你我有很重大意义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人性潜规则:你的价值,决定着你在别人心里的位置
- 梦里的人,不会因为梦的荒诞,从而察觉是梦
- 人生的意义,就是接纳生活的所有,在生活中改变自己
- 厉害的人,都在培养自己这几种能力,希望你也有
- 女人,永远不要羡慕别人的生活
- 中国最有名的3座名山,你都去打卡了吗?有生之年建议都去一趟
- 这本去年感动到我的治愈绘本姊妹篇,讲我们都离不开的亲密关系
- 马斯克给年轻人的忠告:这3个,孩子越早知道越好
- 疫情肆虐,80后负债累累的你,还有勇气回家吗?
- 充满遗憾的人生,你最大的遗憾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