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广东写故事|都说蔡澜“风流不羁”,他却用行动验证了一个简单的人生道理


我在广东写故事|都说蔡澜“风流不羁”,他却用行动验证了一个简单的人生道理
文章图片
我在广东写故事|都说蔡澜“风流不羁”,他却用行动验证了一个简单的人生道理
文章图片


1
一提到“香港四大才子” , 大家都会对他们各自的特点有鲜明的认知 。
金庸和倪匡是泰斗级的小说家 , 他们很多作品都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 , 金庸的《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鹿鼎记》 , 倪匡的《独臂刀》、《精武门》、《洪熙官》和《流星蝴蝶剑》等 , 都是大众耳熟能详的作品 。
黄霑 , 天才大师级的词曲家 , 他是香港歌坛公认的“词坛教父” , 一生创作了2000多首歌 , 对粤语歌的兴起有很大的贡献 , 很多歌手因为唱他所创作的歌而红起来 。 他创作的《我的中国心》、《沧海一声笑》、《上海滩》和《男儿当自强》等歌曲 , 在中国几乎随便找个人都能哼上几句 。
“才子”的标签 , 用在他们他们三个身上 , 简直是恰当到无伦 。
唯独对蔡澜 , 大家首先想到的不是他的文艺作品 , 竟然是他的“风流不羁” , 以及“食神”、“情感大师”等称号 。 感觉他与前三位比起来似乎作品并不是那么出彩 , 但是却有着不少的风流韵事 , 除了美女之外 , 蔡澜喜欢的还有美食 。 正因为没有特别突出的作品 , 所以很多人都觉得蔡澜被称为“四大才子”之一并不名副其实 。
2
其实不然 , 蔡澜先生的才华当然是非常出众的 , 不然不会被公认为“四大才子”之一 。
蔡澜 , 1941年8月18日出生于新加坡 , 祖籍广东潮州 。 父亲蔡文玄副职电影发行及宣传 , 在邵氏片场的一个分行做干事 , 正职为诗人 , 书法家 。 母亲为新加坡一所小学的校长 。
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里的蔡澜 , 从小就受父母的影响 , 对文学与艺术表现出极大地热情和天赋 。 1955年 , 年仅14岁的他就在新加坡《南洋商报》上发表了第一篇影评《疯人院》 ,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 靠写影评赚稿费 。
由于文笔出众和见解独到 , 很快引起了邵逸夫的关注 , 并有意把他招进邵氏电影公司培养 。 年纪轻轻 , 他的才华已崭露头角 。
后来蔡澜想去巴黎学画 , 但母亲洪芳娉知道他嗜酒 , 认为他去了法国一定成为酒鬼 。 当时日本电影处于黄金时代 , 蔡澜就提出到日本学电影 , 母亲同意了 。
当时蔡澜已年满16岁 , 按新加坡法律规定 , 需要强制服兵役 。 这时 , 邵逸夫的哥哥邵仁枚出面帮忙 , 把他聘为邵氏电影公司的驻日经理 , 以人才发展为由将蔡澜从服役名单中拎了出去 。 作为代价 , 邵仁枚将自己的儿子送进兵营 。 后来蔡澜用心为邵氏工作多年 ,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份恩情 。
3
1959年他开始前往日本留学 , 实际是半工半读 , 负责帮邵氏挑选和购买日本卖座片送往东南亚发行 , 并主管香港外景工作和监制一些低成本影片 。 小小年纪的他 , 就对电影表现出很高的鉴赏天分 , 他待人处事也显得非常干练 , 深得邵逸夫的喜欢 。
半工半读 , 并没有耽误他的学业 , 他的日语也学得很好 , 老师非常喜欢这个天资聪明的年轻人 。
1963年 , 蔡澜毕业返回香港 , 即被邵逸夫重用 , 出任邵氏公司的制片经理 , 往返于台湾和东亚各地 。 在邵氏期间 , 他不仅参与了多部电影的制作 , 还曾编剧了《香港奇案》和《油鬼子》等片 。 后转入嘉禾电影公司 , 出任副总裁一职 , 监制电影多部非常卖座的巨作 。
至于为何选择做监制 , 蔡澜说是邵逸夫先生教的:“他说做监制 , 任何一个部门你都要知道 , 你懂的事情多了以后 , 求生的技能会越来越多 , 做人的自信心就强起来了 。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