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广东写故事|都说蔡澜“风流不羁”,他却用行动验证了一个简单的人生道理( 二 )


从上世纪50年代末一直到90年代初 , 蔡澜一直在从事电影行业工作 。 虽然他监制创作的片子都卖得很好 , 但他依然会有感到困惑的时候 , 他曾跟邵逸夫提议 , 邵氏一年能拍四十部电影 , 能不能拍一部为了艺术理想而不卖钱的?邵逸夫反问他 , 为什么不通通拍成赚钱的呢?蔡澜被问得哑口无言 。
后来离开电影行业的蔡澜 , 说他做了半辈子的电影 , 最后才发现 , 原来自己只是喜欢欣赏电影 , 而并不想参与到其中搞制作 。
4
但是这近四十年的电影工作 , 却对他的人生影响非常大 , 任何一个人在一个领域里能用心坚持四十年 , 都能成为大师 , 更何况蔡澜这样从小就才华出众的人 , 自然是大师中的大师 。
一方面 , 蔡澜通晓多国语言 , 因为电影工作的原因 , 他先后在东京、纽约、巴黎、汉城、台北、巴塞罗拿和曼谷等地居住过 。 注意 , 是居住 , 而不仅仅是“到此一游” 。 常年游荡国外的经验和信息 , 令他的艺术创作和人生智慧都提升到了很高的层次 。
据说在当时有很多女明星对于蔡澜都非常崇拜 , 因为他好像一部百科全书 , 似乎什么都懂 , 很有才华 , 接触过他的人都被他折服了 , 成龙也一直非常敬重他 。
另一方面 , 蔡澜其实自己也明白 , 并不是所有的电影都是纯艺术创作 , 相当大部分属于商业片性质 , 所以当看到自己监制的很多部影片卖座时 , 他并没有因此而感到开心和骄傲 。 但是这个过程 , 让他对商业运作有了很深的认识 , 所以他也是“四大才子”中非常有商业天赋的人 。
以前蔡澜主要是写影评和剧本 , 但这并不是他真正喜欢的艺术创作 , 为了需求内心的平衡 , 从1980年开始 , 他才真正投入到写作当中 , 写一些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 , 并推出过很多作品 , 内容以食经、游记及人生感悟为主 。
正是因为写作和爱吃喝玩乐 , 他才跟另外三才子玩到了一块 。 据说 , 四人中 , 最早玩到一块的是蔡澜和倪匡两人 。 金庸虽跟倪匡早年认识 , 也是倪匡的老板 , 倪匡早年在金庸的《明报》写连载领稿费 , 但倪匡最初是看不上金庸的文笔的 。
在他读到蔡澜的文章后 , 却大为赞赏;与此同时 , 蔡澜读了倪匡的作品后 , 也惺惺相惜 , 于是两人很快玩到了一块 。 后来蔡澜跟金庸和黄霑也成了好友 , 而且这三人对蔡澜的评价都非常高 , 这足以证明他才子的地位 。
蔡澜没有像金庸、倪匡那样写很多小说剧本 , 并不是他没有这个能力水平 , 而是压根对写这些不感兴趣 。 三人都评蔡澜的文笔:他写什么像什么 。 他曾模仿倪匡的风格写过稿子 , 并以倪匡的名义投稿给专栏 , 报刊的人竟然没有发觉 , 录用了稿件并支付了稿费 。 由此可见 , 他的文笔功底足以称得上“才子” 。
5
真正让蔡澜名声大噪的 , 其实是他在1989年跟倪匡、黄霑一起主持了一档大胆自由奔放的节目《今夜不设防》 , 同自由奔放的节目一起被观众认知的 , 还有同样自由奔放的蔡澜 。
在节目中 , 他对性爱、感情、婚姻、人生等话题大胆独到的观点和见解 , 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信赖 , 很多人在节目后纷纷开始写信给蔡澜 , 倾吐情感纠葛、请教生活琐事 。
对此 , 蔡澜并没有迂回敷衍 , 而是直截了当地回复 , 自己怎么认为就怎么说 。 后来提问的人越来越多 , 蔡澜索性在报纸上开了专栏进行解答 。
就这样 , 很快 , 蔡澜便成了深受观众欢迎的“人生导师” , 而这时 , 他美食家的身份还没有完全被公众发现 。
紧接着 , 蔡澜正式开启了他“斜杠青年”的多彩生涯 。 1992年 , 他进军商界 , 创办了暴暴茶等系列产品 。 之后年过半百的蔡澜 , 又开始做美食类节目主持、开餐厅、出任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写书法、出版书籍、开网店、玩微博、做直播……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