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医美营销陷阱揭秘:杀熟的医托、虚假的评价、制造的新项目

如今医美已经不再是一件需要遮遮掩掩的事情 , 随着大众对医美的接受度越来越大 , 医美主力军但是很多爱美人士可能不知道 , 也许让你产生需要进行某项微整或大整想法时 , 就已经掉进了某些医美机构的营销套路 , 毕竟一个短视频就可能将消费者“种草”进而产生消费 。 而在随后对机构、项目、甚至医生的选择 , 看似是消费者本人做出的 , 殊不知在不知不觉中已经陷入了某些医美机构的营销陷阱 。 而北青-北京头条采访人员7月14日了解到 , 在日前八部委联合开展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中 , 严肃查处违法广告和互联网信息成为此次整治具体工作任务之一 。
陷阱一:杀熟的医美托
赵小姐也许做梦也想不到 , 自己完全信任的高中同学成了后来让自己身心俱疲的源头 。 因为对自己眼型不满意 , 赵小姐在高中同学的劝说并介绍下决定到某美容机构做微整 。 根据赵小姐回忆 , 这位高中同学当时介绍给她这家机构时还表示怕她自己害怕 , 要陪她一起前往 。
但是她这一次的双眼皮埋线手术并不成功 , 不仅有肿块让她痛苦了半年之久 , 消肿后的效果更是让她发现手术完全失败 , 不仅成了三眼皮 , 想要解决的眼部下垂问题则完全没有得到改善 。 为了恢复眼部的状态 , 赵小姐花了三年的时间 , 前后花了3、4万元 。 而事后她才知道 , 最初给她做埋线手术的人只是一名美容师 , 根本没有资质 , 而当初她信任的高中同学之所以要介绍她去那里就是为了500元的“中介费” 。
在北青-北京头条采访人员7月14日梳理多个平台披露的医美纠纷案例发现 , 在约200多个案例中 , 涉及“黑医美”的案例大多都有一个被害者最“亲近”的介绍人 , 他们有的是被害者的同事、朋友、同学 , 有的甚至是嫂子、小姨这类的亲属 , 还有一些是美容院的美容师 。
医美业内人士表示 , 熟人介绍或者说是医美托是很多“黑医美”的主要获客方式 。 “这些没有资质的机构 , 因此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 , 如入驻电商平台或打广告来招揽生意 , 只能通过医美托 。 ”事实上 , 这类人也是渠道医美的主要获客方式 。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 , 不论是相对正规的渠道医美还是“黑医美” , 通过医美托就势必要增加花费 。 “以渠道医美机构来说 , 由美容院引流来的顾客 , 最高可以跟医美机构五五分成 。 ”也就是说 , 消费者支付的医美费用有一半都成为了医美托的中介费 。
陷阱二:社交平台的“安利”
如果你有了对面部某个器官进行微整的想法 , 这时的你首选会做什么?估计大部分的年轻消费者会第一时间到某些口碑类社交平台上找评论 , 或去一些知识类社交平台上查询该项微整手术的信息 , 或到生活分享类的社交平台上 , 看看别人做完的案例 。 大多年轻消费者在选择医美机构或医生时 , 社交平台的安利成为了主要因素 。
如今的社交平台已成了医美营销的主要战场 , 因为“评价”当下是消费者进行医美消费决策的重要参考因素 。 美团医美的一份消费者调研显示 , 81%的消费者会关注评价 , 65%会关注机构星级 , 另有36%的消费者较关注医美百科等科普内容 。
但是 , 这些平台上的KOL或者路人的分享一定都是出于自己的体验吗?并非如此 。 今年 , 美团医美发起“至美行动”治理专项 , 第一阶段即重点针对虚假评价及炒作评价的违规行为进行治理 。 仅5月即识别打击64261条虚假医美评价 。 同时 , 依据更严格的评价治理规则处罚了54家涉及炒作评价的“作假”商户 。
北青-北京头条采访人员在部分社交平台上看到 , 一些博主所谓的“分享”很难经得起“推敲” 。 如长篇大论的描述其医美过程中 , 机构和医生是多么多么好 , 细数医生的背景的职业经历 , 甚至在分享文章中反复出现医生名字和机构名称 。 有趣的是 , 与该篇医美经历分享文字高度重合的内容也出现在不用的几位博主的分享中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