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医美营销陷阱揭秘:杀熟的医托、虚假的评价、制造的新项目( 二 )
美团医美负责鉴别评论的工作人员在接受北青-北京头条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这类信息就是典型的医美虚假评价 , 因为一般消费者并不会对于机构、医生、项目非常了解 , 但部分虚假评价会以较长篇幅 , 完整呈现消费过程 , 甚至对机构、医生的一些荣誉“如数家珍” 。 此外 , 为医美后效果P图、评论的内容和项目对不上、同一用户短时间内给不同的医美项目评价等 , 都很大可能是受雇于人的虚假评价 。
这甚至引出了花钱“刷单炒信”的灰产 , 更是有刷单中介在微信中以5元一条的价格征集医美文案 , 在刷评论时使用 。
此外 , 一些博主也站出来揭露虚假安利的内幕 。 一位小红书的博主称自己刚刚分享了自己做医美的视频不久 , 就收到10多条医美机构推广的私信 , 称可以“合作共赢”“在变美的同时赚取应该赚的那一部分” , 有的甚至就是一句“XX医院 , 价格优惠 , 可合作” 。 而另一位博主更是透露称 , 一些所谓“私信”回复提问网友的人也并不是担心公开回复会给商家“做广告” 。 事实上 , 私下回复是为了给他们统计引流数字以及回复不同机构所做的遮挡 。
陷阱三:贩卖容貌焦虑的背后 制造的新医美需求
事实上 , 相比于欧美医美用户以年长者为主力不同 , 目前我国的医美市场主力军是30岁以下的年轻群体 。
德勤和美团医美联合发布的《2020年中国医美市场趋势洞察报告》显示 , 2021年 , 25岁以下医美消费者占比提升7个百分点 , 达到28% 。 而早在2018年的另一组数据显示 , 中国每100位医美消费者中有64位90后 , 19位00后 。 90后当时已是整容整形绝对主力 。
但是这些年轻消费者在国外医美比较集中的除皱、嫩肤、甚至到大一些的整形项目上 , 需求度并不高 , 一些医美机构想到的“解决”办法就是概念炒作 。 医美是上瘾型消费 , 年轻女性成为医美消费主力 , 使其很容易成为概念炒作的受害者 。
从早些年的锥子脸、A4腰、欧式双眼皮 , 到今年的小腿神经阻断术、“精灵耳” , 随处可以见到概念炒作的营销陷阱 。
以“精灵耳”为例 。 北青-北京头条采访人员注意到 , 所谓“精灵耳”事实上在几年前就已经出现 , 但是当时并没有引发消费者的关注 。 而此次“精灵耳”火爆网络也是由于一些社交媒体的引导 。 北青-北京头条采访人员查询发现 , 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上早在今年4月 , 就有医美机构人士以面部分析的方式介绍了“精灵耳”这一整形项目 。 随后 , 有部分小红书博主以及网红跟进 , 讲述自己整形的经历 。 一些网红不仅“献身说法”来介绍“精灵耳”为自己的颜值加分 , 在其文案中大多带出了操作医生的名字或机构的名字 。 而在众多的医疗机构中 , 注射玻尿酸进行“精灵耳”整形的成为了这一波的主流 。 而在北青-北京头条采访人员咨询的多家医美机构中 , 所有的被咨询机构都推荐了同一种进口的玻尿酸产品 。 而根据业内人士的测算 , 这样一套微整做下来 , 基本花掉几万元 , 而医美机构能从中获得约60%到70%左右的毛利 。
有业内人士向采访人员透露 , 对于医美的主要消费群体——大部分年轻消费者接受微整的更多 。 但是微整项目有限 , 一些医美机构需要不停制造“新项目”来创造新的增长点 。 而此举几乎拉动了整个医美行业的增长 , 其背后不排除有资本的力量 。
监管出手 严肃查处违法互联网信息
医美也不是法外之地 , 在一些不良商家忙着用营销手段制造焦虑割韭菜时 , 监管机构出手开始对医美行业进行新一轮的整治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木之源不好用系列:又一波营销,这次是护肤的坑!
- 手术 “专门针对男性的医美机构,需求量比我们想象还要大”
- 化妆品包装盒厂家告诉你,医美化妆品包装盒定制也可以设计成这样
- 人体医美科普 | 详解注射玻尿酸丰太阳穴
- 主力军 封面有数 | 轻医美项目火热,95后是医美行业消费主力军
- 红山林清轩创始人炮轰香奈儿,是营销碰瓷还是品牌升级焦虑?
- 治疗体验一次后效果出色?它凭借何等优势在医美界封神
- 皮肤 想要皮肤好,医美还是护肤品?光子嫩肤的体检报告
- 漂亮看到活的蔡少芬,并没营销那么漂亮,穿普通衣服立马有了大妈感!
- 状况医美项目那么多,怎样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