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骑驴的故事应该有很多人听说过:一对父子做完生意|指责型人格的人,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父子骑驴的故事应该有很多人听说过:
一对父子做完生意 , 牵着一头毛驴从城里回来 。
一位老先生见他们两个都不骑毛驴 , 笑他们笨 。
当儿子骑上毛驴 , 父亲走路时 , 一位老太太指责儿子不孝 。
当父亲骑上毛驴 , 儿子走路时 , 一位年轻的母亲指责父亲狠心 。
父子骑驴的故事应该有很多人听说过:一对父子做完生意|指责型人格的人,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当父子两人都骑上毛驴后 , 一群小孩指责他们虐待动物 。
似乎无论他们怎么做 , 总会有人对他们不满意 , 总能找到指责的地方 。
而他们 , 又何尝不是我们?
父子骑驴的故事应该有很多人听说过:一对父子做完生意|指责型人格的人,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文章图片
01被指责
泰戈尔说:“这个世界上最容易做的事 , 就是指责别人 。 ”
仔细想想 , 还真是如此 。
妈妈会因为你早上起晚了 , 指责你昨天晚上熬夜 。
老师会因为你题答不上来 , 指责你上课不用心 。
甲方会因为对你的方案不满意 , 指责你没有领会他们的要求 。
即使是再亲密的关系中 , 都能找到指责的存在 。
一个人只要没有丧失表达能力 , 就有可以指责别人的能力 。
尤其是在网络飞快发展的当下 , 每个人都可以化身正义使者轻易地指责别人 。
父子骑驴的故事应该有很多人听说过:一对父子做完生意|指责型人格的人,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文章图片
台湾女孩简稚澄因为热爱小动物 , 她大学毕业后选择到动物收容所做兽医师 。
后来因为收容所内被弃养的动物越来越多 , 渐渐无法安置 , 不得不对它们进行安乐死 。
事情传到网上 , 她遭到无边的谩骂和攻击 , 最后不堪网络暴力和内心折磨选择了注射安乐死.......
这桩悲剧中 , 没有任何人会因为指责她而受到法律制裁 。
因为指责并不犯法 , 因为指责太常见了 。
无论是推卸责任也好 , 还是自诩正义也好 , 每个人都获得了坐在键盘后面对他人指手画脚 , 评头论足的权力 。
他们慷慨陈词 , 义愤填膺 , 理直气壮 , 正义感爆棚 , 自以为在替天行道 。
他们在这个数量庞大、观点高度统一、情绪异常丰沛的群体中 , 失去了作为个体的独立、清醒、公正的判断意识 。
他们站在道德制高点 , 在指责别人时 , 认为自己白玉无瑕 。
父子骑驴的故事应该有很多人听说过:一对父子做完生意|指责型人格的人,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文章图片
可是在这一刻 , 这篇文章正在指责他们 , 或许就在下一刻 , 有人会说这篇文章有失偏颇 。
没有人可以永远站在道德制高点 , 但道德制高点上一定有人站着 。
02想讨好
指责虽然常见 , 然而当我们把视线投放到单个人身上就会发现 , 并非每个人都在时时刻刻指责别人 。
而那些总是习惯性地指责别人的人 , 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指责型人格” 。
“这都是你的错”、“你从来都没做对过”、“我完全没有错”......
他们为了保护自己 , 把怒气和责任发泄和推卸到别人身上 。
他们通过指责别人 , 一遍遍地寻求自我价值 。
只有这样 , 他们才能为自己的失败找到一个可以归结于别人的理由 。
父子骑驴的故事应该有很多人听说过:一对父子做完生意|指责型人格的人,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文章图片
与指责型人格刚好相反的是讨好型人格 。
他们很难开口拒绝 , 一旦拒绝别人就会觉得自己犯了弥天大错 。
如果别人借了他的钱 , 他都不敢去催还 , 否则就像是他做错了什么事一样 。
甚至于他会因为没有秒回别人的微信而愧疚 。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就是重度讨好型人格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