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在吗?”( 二 )


这是一种“传统感觉” , 也是一种“父亲文化” 。
我们就是在这一半天性一半传统中 , 美滋滋又糊里糊涂做着父亲 。 自以为对儿子了如指掌 , 一切一切 , 尽收眼底 , 可是等到儿子一旦长大成人 , 才惊奇地发现自己竟然对他一无所知 。 最熟悉的变为最陌生 , 最近的站到了最远 , 对话忽然中断 , 交流出现阻隔 。 弄不好还可能会失去了他 。 人们把这弄不明白的事情推给“代沟”这个字眼儿 , 却不清楚:每个父亲都会面临重新与儿子相处的问题 。
|“爸,在吗?”
本文图片
我想起 , 我的儿子自小就不把同学领到狭小的家里来玩 , 怕打扰我写作 , 我为什么不把这看作是他对我工作的一种理解与尊重?他也没有翻动过我桌上任何一片写字的纸 , 我为什么没有看到文学在他心里也同样的神圣?我由此还想起 , 照看过他的一位老妇人说 , 他从来没有拉过别人的抽屉 , 对别人的东西产生过好奇与眼羡……当我把这些不曾留意的许多细节 , 与他中学时就自己缴学费的事情串连一起 , 我便开始一点点向他走近 。
他早就有一个自己的世界 , 里边有很多发光的事物 。 直到今天我才探进头来 。
被理解是一种幸福 , 理解人也是一种幸福 。
当我看到了他独立的世界和独立的人格 , 也就有了与他相处的方式 。
对于一个走向成年的孩子 , 千万不要再把他当作孩子 , 而要把他当作一个独立的人 。
|“爸,在吗?”
本文图片
我开始尽量不向他讲道理 , 哪怕这道理千真万确 , 我只是把这道理作为一种体会表达出来而已 。 他呢 , 也只是在我希望他介入我的事情时 , 他才介入进来 。 我们对彼此的世界 , 不打扰 , 不闯入 , 不指手画脚 。 我深知他不喜欢用语言张扬情感 , 崇尚行动本身;他习惯于克制激动 , 同时把这激动用隐藏的方式保留起来 。 我们的性格刚好相反 , 我却学会用他这种心领神会的方式与他交流 。
比方我在书店买书时 , 常常会挑选几本他喜欢的书 , 回家后便不吭声地往他桌上一放 。 他也是这样为我做事 。 他不喜欢添油加醋的渲染 , 而把父子之情看得天地一样的必然 。 如果这需要印证 , 我就去看一看他的眼睛——儿子望着父亲的目光 , 总是一种彻底的忠诚 。
儿子 , 在孩提时代是一种含意 。 但长大成人后就变了 , 除去血缘上的父子关系之外 , 又是朋友 , 是一个忘年交 。 而只有真正成为这种互为知己的忘年交 , 我们才获得完满的做父子的幸福 , 才拥有了实实在在又温馨完美的人生 。
文自/《世间生活》人民文学出版社
本文_原题为为《父子应是忘年交》
图/视觉中国
“不管我们有多么坚强 , 有多少庄严而神圣、沉重而严肃的东西作为了生命的支柱 , 可是我们依然还是需要一些温柔的东西、拙朴的东西 。 ”
也许 , 父亲所给予的 , 就是这样一种“细微而淳朴”的存在 , 它让我们在风雨人生路上 , 无论历经什么 , 一想到“他在那里” , 便觉心安 。
点击【写留言】
分享你眼里父亲的样子
猜你喜欢
监制丨李浙主编丨王若璐
编辑丨杨瑜婷
央视新闻
【|“爸,在吗?”】喜欢就点个在看吧!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