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牡丹亭》与明代女性“照镜写影”图像研究

中国历代存留下来的女性题材绘画中多有女性照镜图像出现 , 不过无论是“对镜饰性”的东晋女范形象 , 还是“孤芳自赏、对影自怜”的宋代仕女 , 图像中的“镜” , 或为指代女性心境 , 或为表达特定时代观念中对于女性社会化的规范要求 , 均与照镜写影无关 。
明末是女性自画像图像相对集中的产生时期 , 比如 , 陈洪绶笔下的崔莺莺在图像角度的深入人心 , 甚至超越了《西厢记》文本本身的传播力 。 《牡丹亭》诸多版本书籍插图中对于各个情节的描绘 , 成为使戏剧情节更加明晰的图像注解 。 本文摘选于奇洁著 《闲情与画痕:中国传统绘画论稿》(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
中国古代传统绘画中 , 仕女对镜照面的图像多有出现 , 文学作品中“当窗理云鬓 , 对镜贴花黄”的美丽场景 , 经过图像化之后 , 具有了更为直观而多维的解读空间 。
牡丹亭|《牡丹亭》与明代女性“照镜写影”图像研究
本文图片
(宋)苏汉臣 妆靓仕女图 绢本设色 纵25.2厘米 横26.7厘米〔美〕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
宋人所绘《妆靓仕女图》和《绣栊晓镜图》 , 均为仕女在一个看似室外的空间中对镜照影 。 苏汉臣《妆靓仕女图》是一幅宋代人物画中的上乘之作 , 仕女几乎是背向观者坐在镜前 , 镜中较为完整地呈现了仕女的面庞 , 空疏萧瑟的春景和水波阵阵的屏风 , 都成为绘画中解读阐释实景仕女与镜中仕女的图像元素 。 正如巫鸿在《重屏》中所言:“中文里两个意象——孤芳自赏、对影自怜——可说是对这幅画作的精辟总结 。 ”作者更认为:当仕女娇美的容颜反照在镜子中时 , 伫立在她面前的屏风上则绘有无尽的波浪 。 王诜《绣栊晓镜图》中 , 仕女对镜站立 , 镜面映出的仕女面容 , 与侧面而立的仕女真容 , 共同演绎了一位孤独的宫廷贵妇 。
牡丹亭|《牡丹亭》与明代女性“照镜写影”图像研究
本文图片
(宋)王诜 绣栊晓镜图 绢本设色 纵24.2厘米 横2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而更早的仕女照镜图像 , 则以顾恺之《女史箴图》最为典型 。 大英博物馆藏唐摹本和故宫博物院藏宋摹本 , 画面中的仕女正在梳妆 , 同时其右侧则是一位完整的席地而坐持镜照面的仕女形象 , 仕女的面部形象完整地呈现在镜面上 , 抬起理容的右手也被描绘在镜中 , 图像右侧书有:“人咸知修其容 , 莫知饰其性 , 性之不饰 , 或衍礼正 , 斧之藻之 , 克念作圣 。 ”“孤芳自赏、对影自怜”的宋代仕女 , 与“对镜饰性”的东晋女范形象 , 都是在借助“镜”这一图像语言表达绘画所要传达的最终意涵 。 《女史箴图》清晰地表达了文本《女史箴》中所言及的“女范”形象 , 事实上图像就是晋代文人张华《女史箴》的图像注解 。 “女范”“女德”“镜鉴”都是这一类图像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 。 此后 , 中国历代存留下来的女性题材绘画中多有女性照镜图像出现 。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十二美人屏风》中便有一幅持镜照面仕女图像;改琦《红楼梦图咏》中背对观者的麝月 , 在镜面上投射出的正面脸庞又恰好正对观者 , 而《红楼梦》文中“窗明麝月开宫镜”一语 , 则是图像内容的来源;此外 , 《红楼梦图咏》中还有执镜理妆容的平儿 , 都是传统绘画中佳人揽镜的图像类型 。
而以上所指图像中的“镜” , 或为指代女性心境 , 或为表达特定时代观念中对于女性社会化的规范要求 , 但均与照镜写影无关 。
牡丹亭|《牡丹亭》与明代女性“照镜写影”图像研究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