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内|比内卷更可怕的,是“自我内耗”。丨你是如何把自己掏空的?( 三 )


荣格(1928)最早提出 , 熵原则也部分适用于我们的心灵 。 在“内耗”的状态下 , 人的心理能量是混乱的 , 无法有秩序地发生流动和转换 。 因此 , 我们只能一遍又一遍地想着同一件事 , 无法处理复杂的思绪而不被压垮 , 不知道如何得出解决问题的结论 。
比如 , 内耗有时可能会体现为思绪的混乱:人际关系中 , 对别人的一言一行很敏感 , 常常胡思乱想 , 心力交瘁;有时体现为决策的混乱:面临选择 , 特别纠结 , 感觉什么都想做但最后什么都没做成 。
Mihály Csíkszentmihályi从他的研究数据中发现 , 如果放任不管 , 精神熵就只会增加而不会减少 。 (如热力学第二定律所言 , 孤立系统内的总熵会一直增加 , 不过 , 人类的精神世界并不是一个孤立系统)
这符合我们对人生的看法:小时候我们没有烦恼 , 但随着年龄的增加 , 烦恼只增不减——无论你花多大的力气去解决烦恼 。
比内|比内卷更可怕的,是“自我内耗”。丨你是如何把自己掏空的?
本文图片
在生活中不太会照顾自己——“累了还要起来嗨”
【比内|比内卷更可怕的,是“自我内耗”。丨你是如何把自己掏空的?】那些不太会在生活中自我关怀的人(poor self-care) , 一方面ta们很少去优先考虑和照顾自己的情绪和身体 , 比如朋友叫你去喝酒 , 但是你其实会很累 , 也睡不好 , 但你还是会去 。
另一方面ta们在发现自己的身体和情绪开始疲倦后 , 又会产生对自己不满、后悔之类的负面情绪 , 从而进一步产生内耗 。
高敏感人群难逃内耗——“能把自己琢磨到自闭”
拥有高敏感特点的人 , 常常过度思索别人“话里话外”的意思 , 将一句客观的表达进行消极的解读 。 高敏感的人情绪的起伏更为频繁和剧烈——高强度的情绪可以造成巨大的生理和心理负担 , ta们也更难应对自己的消极情绪 。
Ta们时常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反复回忆一些让ta们不快的细节 , 因此成为了“内耗”的高危人群 。
没什么朋友的人只能跟自己耗着——“没人帮你分担”
孤独的人没有很多亲近的关系来交流和分享情绪 , 所以会在处理情绪时产生情绪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 。
比内|比内卷更可怕的,是“自我内耗”。丨你是如何把自己掏空的?
本文图片
当一个人减少内耗 , 不但能够降低ta的精神痛苦 , 还能为ta解放更多生产力 。
这是因为 , ta的注意力、记忆力、判断力和自控力等大部分心理资源不再无谓地消耗 , 而能够真的用于ta正在朝向的目标上 , 不论这个目标是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应对生活的挑战还是加深与人的交往 。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 , “内耗”只是一种抽象的、精神上的感觉 , 对我们无法造成什么实质性的损害 。
然而 , 在一项实验中 , 当研究人员引导受试者相信ta们的消耗水平低于ta们真实的消耗状态后 , ta们在一项困难的工作记忆任务中表现得更好 。 结果表明 , 感知疲劳水平的提高 , 会阻碍自我调节的表现 , 且这种影响与实际消耗的程度无关(Clarkson, et al. , 2011) 。
也就是说 , 对于减少内耗的人 , 困难的任务ta也可能轻而易举地做到 , 而对于内耗严重的人 , 连简单的任务也变得格外艰难 。
甚至 , 已有神经科学的研究证明 , 与内耗紧密相关的职场倦怠(burnout)可以损害神经元回路 。 研究人员发现 , 职业倦怠者的神经结构开始出现磨损和撕裂的迹象 , 导致大脑皮层变薄 , 记忆力、注意力下降以及情绪受到困扰 , 最终导致神经功能障碍的恶性循环(Michel, 2016)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