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妈妈送餐6年不重样,千万别忽略孩子的心理营养( 二 )
文章图片
现在的孩子,基本的物质和安全需求已经得到保障,已经开始过渡到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上 。
因此,比起物质上的满足,孩子更渴望能得到心理层面的尊重和理解,关心和爱护 。
但是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关爱,依旧体现在吃得好、用得好、教育好等等外在的、物质的层面 。
诚然,物质的满足确实能给人带来快乐,但这种低层次的快乐是有阈值的,等到达极限后,再富足的物质条件,也无法提升一个人的幸福感 。
只有高层次的心理上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让人得到持久的,真正的快乐 。
文章图片
“心理营养”不良,孩子长不出健全的人格 。
美国心理学博士林彩文曾提出过一个理念,叫做“心理营养” 。
心理营养指的其实就是心理需求,就跟孩子的身体成长离不开物质营养一样,孩子如果想要拥有健康的人格,有力量的心灵,那么就要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 。
文章图片
这些心理营养,指的是爱、安全感、接纳、赞美等等,较为正面、积极的情感 。
而如果一个孩子的心理需求长期被忽视,心理营养匮乏,那么孩子的人格很可能就会产生缺陷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中的蛤蟆先生,就是“心理营养”不良的典型案例 。
蛤蟆先生从小就家境优渥,他住在漂亮的庄园里,父亲经营着家族的酿酒企业,家中往来的都是各界精英 。
父母去世后,还给蛤蟆留下一大笔财产,确保他一辈子衣食无忧 。
但蛤蟆却过得不开心,甚至还得了抑郁症,几度起了自杀的念头 。
在做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蛤蟆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却发现这段时光,给他留下的只有悲伤:
父亲严厉苛刻,不仅从未给过他肯定和鼓励,还动不动就因为一些小事训斥和指责他;
文章图片
母亲性格懦弱,一直劝他忍耐脾气,压抑情绪,不要跟父亲作对 。
为了讨好父母,蛤蟆一次又一次地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变成了一个“没有脾气”的孩子 。
他不敢讨要拥抱,因为怕父母会拒绝;不敢去愤怒,因为担心会受到惩罚 。
然而,日复一日的压抑,终于崩断了他最后一根神经,让他走向了抑郁 。
著名心理学家埃瑞克·伯恩认为,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小孩 。
刚出生时,我们内心的小孩都是“自然型儿童”,拥有着最纯粹的喜怒哀乐 。
但如果经常被父母忽略、轻视、贬低,为了适应这样的状态,内心的小孩就会转变成“适应型儿童”,变得听话、讨好、顺从,甚至是自我攻击,自我否定 。
“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本来没有好坏之分,它们交替出现在我们的人格里,是我们完整人格中的一部分 。
但如果心理需求一直被忽视,得不到足够的“心理营养”,那么“适应型儿童”就会越来越壮大,最终导致人格失衡,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 。
而一个有人格缺陷的孩子,就算将来能取得成功,但他们的内心因为缺乏情感的连接,时刻都会感受到空虚、迷茫、没有归属感 。
最后很可能会像蛤蟆先生一样,精神逐渐走向崩溃,甚至做出一些伤害自己的行为 。
如何才能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这本去年感动到我的治愈绘本姊妹篇,讲我们都离不开的亲密关系
- 和领导关系越好,越不要有不尊重领导的行为,会被领导反感
- 60岁之后,断掉这两种关系,日子才会更安稳
- 别强求 异性关系再好,如果你收到这4种暗示,就算了别强求
- 异性|女人想和你发展一段关系的信号:3个“默许”
- 恋爱|亲密关系中,有着顶级吸引力的女人:主动
- 人际关系|“人缘差”的人,多半是这3种性格,有你吗?
- 两性关系|为何男人害怕40岁的女人?男人坦言:原因只有3点
- 老了以后,这两种关系要断掉,晚年才会安稳
- 上班啦!妈妈 《上班啦!妈妈》褚晨戳中无数人泪点:生娃后,你“变心”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