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美营销陷阱揭秘:杀熟的医托、虚假的评价、制造的新项目|15楼财经 | 陷阱( 二 )


美团医美负责鉴别评论的工作人员在接受北青-北京头条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这类信息就是典型的医美虚假评价,因为一般消费者并不会对于机构、医生、项目非常了解,但部分虚假评价会以较长篇幅,完整呈现消费过程,甚至对机构、医生的一些荣誉“如数家珍”。此外,为医美后效果P图、评论的内容和项目对不上、同一用户短时间内给不同的医美项目评价等,都很大可能是受雇于人的虚假评价。
这甚至引出了花钱“刷单炒信”的灰产,更是有刷单中介在微信中以5元一条的价格征集医美文案,在刷评论时使用。
此外,一些博主也站出来揭露虚假安利的内幕。一位小红书的博主称自己刚刚分享了自己做医美的视频不久,就收到10多条医美机构推广的私信,称可以“合作共赢”“在变美的同时赚取应该赚的那一部分”,有的甚至就是一句“XX医院,价格优惠,可合作”。而另一位博主更是透露称,一些所谓“私信”回复提问网友的人也并不是担心公开回复会给商家“做广告”。事实上,私下回复是为了给他们统计引流数字以及回复不同机构所做的遮挡。
陷阱三:贩卖容貌焦虑的背后 制造的新医美需求
事实上,相比于欧美医美用户以年长者为主力不同,目前我国的医美市场主力军是30岁以下的年轻群体。
德勤和美团医美联合发布的《2020年中国医美市场趋势洞察报告》显示,2021年,25岁以下医美消费者占比提升7个百分点,达到28%。而早在2018年的另一组数据显示,中国每100位医美消费者中有64位90后,19位00后。90后当时已是整容整形绝对主力。
但是这些年轻消费者在国外医美比较集中的除皱、嫩肤、甚至到大一些的整形项目上,需求度并不高,一些医美机构想到的“解决”办法就是概念炒作。医美是上瘾型消费,年轻女性成为医美消费主力,使其很容易成为概念炒作的受害者。
从早些年的锥子脸、A4腰、欧式双眼皮,到今年的小腿神经阻断术、“精灵耳”,随处可以见到概念炒作的营销陷阱。
以“精灵耳”为例。北青-北京头条采访人员注意到,所谓“精灵耳”事实上在几年前就已经出现,但是当时并没有引发消费者的关注。而此次“精灵耳”火爆网络也是由于一些社交媒体的引导。北青-北京头条采访人员查询发现,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上早在今年4月,就有医美机构人士以面部分析的方式介绍了“精灵耳”这一整形项目。随后,有部分小红书博主以及网红跟进,讲述自己整形的经历。一些网红不仅“献身说法”来介绍“精灵耳”为自己的颜值加分,在其文案中大多带出了操作医生的名字或机构的名字。而在众多的医疗机构中,注射玻尿酸进行“精灵耳”整形的成为了这一波的主流。而在北青-北京头条采访人员咨询的多家医美机构中,所有的被咨询机构都推荐了同一种进口的玻尿酸产品。而根据业内人士的测算,这样一套微整做下来,基本花掉几万元,而医美机构能从中获得约60%到70%左右的毛利。
有业内人士向采访人员透露,对于医美的主要消费群体——大部分年轻消费者接受微整的更多。但是微整项目有限,一些医美机构需要不停制造“新项目”来创造新的增长点。而此举几乎拉动了整个医美行业的增长,其背后不排除有资本的力量。
监管出手 严肃查处违法互联网信息
医美也不是法外之地,在一些不良商家忙着用营销手段制造焦虑割韭菜时,监管机构出手开始对医美行业进行新一轮的整治。
6月10日,国家卫健委、公安部、海关总署等八部委联合印发《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宣布将从今年6月到12月间联合开展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严肃查处违法广告和互联网信息成为此次整治具体工作任务四个方面之一。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