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为什么一开始就不要对人太好?看完这3个小故事,你就会明白了( 二 )
后来朋友因为这件事辞职不干了,朋友还扬言要打他,还要他道歉,说他根本就没帮他垫钱,朋友还说自己有账单 。
他当时心很冷,也很尴尬,也向朋友道了歉 。
后来他查了两年前的账单,才明白,朋友是在炸他,是朋友记错了,朋友根本没账单 。
他把账单截图给朋友发过去,朋友没回 。
他真正体会到了“人间正道是沧桑”,这几个字 。
文章图片
04.
我为什么要说这三个小故事呢?
因为这几个故事都有一个共性:刚开始表现得太好,最后人与人之间的印象,毁于一件小事 。
心理学上有个“近因效应”,指的是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的现象 。
也指的是在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 。
近因效应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
如何避免熟人之间关系闹僵呢?
一个诀窍:把丑话说前头 。
冯骥才在《俗世奇人》里,讲到一个外号叫“苏七块”的故事 。
苏七块,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环,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
他的医术有多高超?
伤筋断骨的人找苏大夫,冯骥才这样写道:
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 。忽然双手赛如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段骨头就接上了 。贴上膏药,上了甲板,病人回去自好 。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
人有了能耐,脾气准各色 。
苏大夫有个各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绝不搭理 。
“苏七块”,因此得来 。
不得不说,苏大夫非常了解人性,一开始就定下规矩,不轻易越界 。
人性有个弱点,那就是你对他无底线的好,他就觉得理所当然,不知感恩;当你无力继续行善时,他会觉得你欠他的 。
凡事没有规矩,必不长远 。
文章图片
05.
现实生活中的友谊破裂、夫妻反目、恋人分手,合伙人散伙等,无一不是因为一开始对人太好 。
合理应用“近因效应”,能够产生很多优势 。
比如,我们去饭店吃饭,点了丰盛的菜肴,酒足饭饱、快要结账时,老板吩咐服务员送上一盘水果 。
我们在吃水果时,感到心情愉快,下次就可能再来 。
在菜市场买菜,讨价还价时双方毫不客气 。
但在谈好价格,称好分量后,商贩随手给你几根小葱,或者特意让秤杆翘得高高的,将你之前的不悦一扫而光 。
比如,老师批评学生,最后加上一句鼓励的话,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感到不足,努力上进 。
再比如,家长教育孩子,在批评过后,不妨说一句,“乖,摸摸头”,给孩子关心和抚慰 。
你不能保证自己有能力、有意愿永远对别人好如初,不如一开始就别对人家太好 。
没有期待,就没有失望,也没有怨念 。
文章图片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付出过才知道,这三种人,不值得放在心上
- 为什么要学会放手?是为了放过自己
- 60岁之后,断掉这两种关系,日子才会更安稳
- 只有自己变得优秀了,其他的事情才会跟着好起来
- 青未了|踌躇满志才是少年最美的风景
- 备胎 “我有备胎,等玩够再嫁也不迟”女人自信过头,想嫁才知已成笑话
- 真凶 故事:过了74年才发现真凶另有其人,凭一双拖鞋为死者洗冤
- 顿悟:这才是面对梦想的姿态
- 婚姻|为什么女人过了50岁,反而更需要男人?3个女人说了心里话
- 金性勇|“我们的天才儿子”爆红之后 金性勇:只想和儿子在同一个托养中心不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