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必然是部分取决于环境,部分取决于自身( 三 )


幸福的人是真实地生活着的 , 他们有着自由的情爱和广泛的兴趣 , 他们通过这些情感和兴趣把握住了自己的幸福 , 而这又让他们自身成为其他很多人的兴趣和情爱目标 。 幸福的重要源泉是得到爱 , 但是索要爱的人是得不到爱的 。 泛泛而论 , 得到爱的人正是付出爱的人 。
不过 , 像为赚取利息而放贷那样计算着付出爱是没有用的 , 算计的爱不是真爱 , 得到它的人也不会觉得这是真爱 。 那么 , 一个被自我囚禁而不幸福的人该怎么做?如果他还是惦记着自己不幸福的原因 , 还是以自我为中心 , 就走不出恶性循环的圈子 , 想跳出这个圈子 , 就必须有真正的兴趣 , 而不是只把兴趣当作治病的权宜之计 。
虽然确实不容易 , 但如果能正确分析自己的问题 , 还是有许多可行之计 。 比如 , 如果他的问题源于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罪恶感 , 那么他首先可以说服自己意识到自己的罪恶感是非理性的 , 然后借助我们之前谈到的特定技巧把合理的信念植入自己的无意识 , 同时做一些多多少少无分善恶的事情 。 如果他成功地消除了罪恶感 , 也许真正客观的兴趣就能够自然地出现 。 如果他的问题是自怜 , 他可以先让自己相信他的生活并没有比别人更为不幸 , 然后再用同样的方式处理 。 如果他的问题是恐惧 , 那就进行增加勇气的锻炼 。
不知从何时起 , 战争中的勇气就已被视为一种重要美德 , 针对男孩子和年轻男性的大量训练旨在培养战斗中的无畏品格 。 但对道德勇气和智识勇气的关注却少得多 , 而它们同样有其培养技法 。 让自己每天至少认清一个痛苦的真相 , 你会发现这与童子军的日课一样有用 。 让自己试着去感觉 , 即便你在道德与智识上都远不及你所有的朋友 , 当然实际上不是这样 , 生活也还是值得继续的 。 这样的练习持续几年 , 最终你一定能毫不退缩地面对现实 , 在更大的领域里得到免于恐惧的自由 。 克服了自我沉溺之后会出现什么客观兴趣 , 这要由你的天性和外部环境自发作用来决定 。 不要给自己建议“如果我集邮 , 我一定会很快乐” , 然后就开始集邮 , 因为你可能会发现它一点都没意思 。
幸福,必然是部分取决于环境,部分取决于自身
文章图片
只有你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才会对你有用 , 但你要相信 , 一旦停止了自我沉溺 , 你真正的兴趣就会出现 。 很大程度上 , 幸福的生活就是善的生活 。 职业道德家们过于强调自我克制 , 这是搞错了重点 。 有意识的克制导致自我沉溺 , 敏感于自己做出的牺牲 , 因而往往不能实现眼前的目标 , 通常也不能实现最终的目标 。
我们需要的不是自我克制 , 而是对外界的某种兴趣 , 它能让人率性而为做出某种行动 , 而专注于追求自己美德的人却只能在有意识地自我克制时才能做出同样的行动 。
我是作为一个快乐主义者写作本书的 , 我认为幸福就是善 , 然而 , 就所倡导的行为而言 , 总体上看 , 快乐主义者与理智的道德家并无二致 。 只不过 , 当然也不是绝对的 , 道德家太强调行为而忽视心理状态 。 根据当事人不同的心理状态 , 一个行为的效果可以有很大不同 。 看到孩子落水 , 你凭直接的本能冲动救了他 , 这没什么道德问题 。
但另一种情况是 , 你跟自己说 , “施以援手是一种美德 , 我要做一个有美德的人 , 所以我必须救这个孩子” , 那你做了还不如不做 。 这个例子很极端 , 但很多平常事里都有这个道理 。 传统的道德家所提倡的生活态度与我所提倡的还有一点更微妙的区别 。 比如 , 传统的道德家会说爱应该是无私的 。 这在一定意义上没错 , 就是说 , 爱的自利性必须保持在一定限度内 , 但它无疑还是具有自利这样一种性质 , 一个人因此才会为爱情的成功而幸福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