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形|为什么网红都长得那么像?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
远川商业评论
(ID:ycsypl)
“网红脸”是一阵风 , 从韩国吹过来 。
流水线的操作方式 , 在韩国医美界较为常见 , 因此韩国的多届选美小姐曾被吐槽长得一模一样 。 参赛者站在一块 , 让人忍不住想玩连连看 。 在首尔整形一条街上 , 有近千家整形医院 。 很多手术室内设有计时器 , 要求双眼皮手术30分钟 , 开眼角、眼尾手术1个小时 , 隆鼻手术2个小时内完成等等 。
很多韩国人天生是大下巴、小眼睛 , 要整的部位相似 , 流水线的方式是最省力的 , 最后整成一个模样 , 也有些不得已而为之 。
而因为韩剧的输入及慕韩风潮的影响 , 韩国流水线整形打造的脸型传到中国 , 成为了一种风尚 。 比如韩式一字眉取代了柳叶眉、小山眉、嫦娥眉;欧式大平行双眼皮取代了丹凤眼、小圆眼、桃花眼;锥子脸取代了鹅蛋脸、圆脸、方脸、菱形脸 。
于是有人戏称 , 十几年前的美人各有各的惊艳 , 现在的美人却似曾相识 。
这究竟是审美的退化 , 道德的扭曲 , 还是一个产业的问题?
过程和结果 , 总得有一个是标准化的
在消费医疗行业 , 有一个说法:金眼银牙铜骨头 。
眼、牙、骨 , 能从其他科室里脱颖而出成为最赚钱的领域、而且诞生大市值的上市公司 , 核心原因在于:结果是标准的、直观的、可以量化的 。
视力好不好、有多好 , 一望而知;牙白不白 , 也是一看就看得见;骨头好不好虽然肉眼看不见 , 但一用就知道 。 而眼、牙、骨之所以是金银铜的排序 , 原因则在于:过程有多标准化、工业化 。
眼科医疗是这三者中最依赖设备的 , 对医生医术的要求相对低 , 因此也最容易实现器械化 , 牙科次之 , 骨科又次之 。 这也很清晰地反映在了爱尔、通策的成本结构、门店数量上 。
但对于整容来说 , 不单单要考验医生的医术 , 更对用户和医生的审美水平提出了要求 , 更要命的是 , 每个人对美的概念往往是不一样的 。 因此 , 不管是过程还是结果 , 标准化往往都很难 。 而对医美机构来说 , 标准化程度低带来的最大的问题 , 就是无法快速扩张 。
这个时候 , “网红脸”的横空出世 , 给出了简单粗暴的审美标准 , 减少了大众对“什么是美”的思考时间 , 也为本就缺少人才的医美机构减轻了负担 , 更有利于它们大步狂奔 。 可惜 , 在人才短板补齐之前 , 这样的狂奔 , 始终是“跛脚”的 。
恨天高的鼻子、寿星佬的额头、馒头一样的苹果肌都已经引来了吐槽 , 但网红脸依然层出不穷 。 大多数求美者的认知永远不会到位 , 会受限于医院及医生 。 医生给出的方案、医美机构的广告以及大众文化宣扬的审美标准 , 无疑诱惑着人们成为流水线整容的产品 。

整形|为什么网红都长得那么像?
文章图片
整容涉及的环节众多 , 对审美的要求往往很高 。 来源:兴业证券
追溯“网红脸”的来源 , 它最早从韩国传入 , 然后由中国第一代网红传播 。 在慕韩的风潮下 , 迅速在中国传播开 , 一度成为美的标准 。
因此 , 尽管“网红脸”最早并不是由中国医美机构缔造 , 但它确实贴合了中国医美产业现阶段的状况 。 在大众文化和产业基础的双重作用下 , “网红脸”就此大行其道 。 而且 , 它也推动着“跛脚”的医美行业狂奔向前 。
造美行业的悖论
在成都市人民南路上 , 坐落着一栋“豪宅式”的美容医院 。 夜幕下 , 欧式的洁白墙体被淡黄色的射灯映照得低调而奢华 。 如果不是楼前立着一块“米兰柏羽美容医院”的牌子 , 你很难想到这是一家医院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