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剂|安慰剂:医师们的“欺诈艺术”( 三 )


而对C组受试者注射盐水后用坚定的语气通告他们——你们得到的是一种特效镇痛剂 。
结果 , A组和B组的病人还会接着讨要大量的镇痛剂 , 份数分别为10份和8份;C组情况稍好 , 只要6-7份镇痛剂即可 。
换句话说 , 同样的生理盐水 , 随着话术不断升级 , 得到的效力也天差地别 。
安慰剂|安慰剂:医师们的“欺诈艺术”
文章图片
再比如 , 医院里面的药物泵可以连接到注射器端口 , 这种泵可以十分精准地调控注射剂量 。
实验人员又一次利用药物泵开展了镇痛剂实验 , 对于A组病患采用“明火执仗”的给药方式 , 明明白白告诉他们现在是止痛药剂注射环节;
B组作为对照 , 在给药时并不宣告具体内情 。结果是 , “明明白白消费”效果要好得多 。
安慰剂 , 简直是“欺诈的艺术” 。
为什么说安慰剂是一场“医疗戏剧”?
安慰剂的使用 , 是相当考验医师技战术水平的“医疗戏剧” 。
在这出剧目中 , 医生得唱好每一段念白 , 做好每一处身段 , 神情和目光更是要配合得滴水不漏 , 该请“托儿”登场辅助的时候也绝不可含糊 。
总之 , 决不能让病人知道安慰剂的存在 , 不然效力绝对大打折扣 。
安慰剂|安慰剂:医师们的“欺诈艺术”
文章图片
纪录片《安慰剂实验》
这就引发了另一个更为实质的问题 , 这场剧只对医师方有演技要求吗?病人又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更进一步讲 , 是什么因素主宰了安慰剂效应的强弱?
通常认为 , 安慰剂效应的效力高低取决于个体差异和医患关系 。
安慰剂|安慰剂:医师们的“欺诈艺术”
文章图片
患者的病痛程度可以是相似的 , 但患者的性格却很少有完全一致的 。人格差异千差万别 , 导致安慰剂的效验也相去甚远 。有些患者天性乐观 , 且更易受心理暗示 , 对于病情进展更为关心和感到焦虑;
另外 , 一些医患关系在长期相处过程中被锻炼得更为紧密 , 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医缘” , 出于对其医术的信任 , 安慰剂带来的心理暗示也更为强大 。
安慰剂|安慰剂:医师们的“欺诈艺术”
文章图片
还有一些患者观察能力较强 , 他观察发现周围的病友吃了某药获得积极反馈 , 自然也从内心认可了其药效 , 这就产生了积极预期 , 在不断自我加强的心理建设下 , 安慰剂更容易大显身手 。
安慰剂的使用绝非一场闹剧或骗局 。
从“确认偏见”的角度看待安慰剂效应 , 相信能获得更多教益 。
正是由于病人对治疗结果的积极预期 , 他们不自觉地调整了关注点 , 对于那些有利于病情减轻的征兆会更为重视 , 而对于病情不利的症候则试图忽略 。
在“偏见”、“期望”和“暗示”共同编织的网络中 , 我们遵循微弱光明的指引 , 不断前行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