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特展与博物馆的心理疗愈( 二 )


古希腊|“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特展与博物馆的心理疗愈
本文图片

就这样被大海包围 , 就这样进入了“塔拉萨”的世界 。 塔拉萨/Thalassa , 大概是希腊语中最美妙的词汇 , 几千年来 , 这个古老词汇的发音几乎没有变化 , 在代代相传中 , 它更拥有着广泛的传播度和国际认可度 。 它原是原始神话中的海水女神 , 而今象征着环绕希腊大陆并孕育其诸多群岛的海洋 , 不仅代表了希腊的主要地理特征 , 也是希腊人生活及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 本次展览作品以时间作为视觉叙事脉络 , 展现了不同艺术表现形式和媒介中所描绘的海洋以及与其相关的精神内蕴 。
古希腊|“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特展与博物馆的心理疗愈
本文图片

从古代走来的各式海洋生灵 , 仿佛一个个跳跃的精灵拨动心弦 , 追问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 于1888年考古发现的古希腊青铜像《骑海豚的青年》 , 是献给雅典卫城圣殿青铜容器的装饰物 。 青年骑坐在海豚之上 , 左手抓着其背鳍 , 人与动物之间的反向动作呈现瞬间的紧张感 。 这一图式在古希腊艺术中尤为流行 , 因为它与海豚在海上冒险拯救人类的神话有关 , 譬如英雄奥德修斯的盾上即雕刻了一只海豚以纪念其救命之恩 。 希腊著名陶瓷艺术家帕诺斯·瓦尔萨马基斯(Panos Valsamakis)以深受欢迎的美人鱼为主题 , 烧制建筑立面的装饰瓷砖 , 画面上的美人鱼手持帆船和鱼钩 , 是集迷人和可怖于一身的海洋生灵 。 帕诺斯·查拉兰布斯(Panos Charalambous)的摄影双联画《渔夫1、2》左联为艺术家正在他童年时代的湖中捕鱼 , 右联则是著名的圣托里尼岛阿克罗蒂里(Akrotiri)渔夫壁画 。 宛如镜像 , 这幅双联摄影照见历史也照见当下 , 照见他者也照见自己 。
古希腊|“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特展与博物馆的心理疗愈
本文图片

亘古不变的大海流淌过历史 , 一件件艺术作品所表征的事件 , 串起了长长的时间轴线 。 《37°56′N -23°35′E》以公元前480年“萨拉米斯海战”的地理坐标为题 , 最终希腊人以少胜多赢得这场战役 , 成为了第二次希波战争的转折点 。 萨拉米斯海峡那漆黑而咆哮的海浪见证了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 该作品是迪米特里斯·查莫拉尼斯(Dimitris Tzamouranis)创作的《我们的海》海景组画的延续 。 这一系列旨在通过海景表达地中海历次悲惨的海难 , 作品标题均是灾难发生的地理坐标 。 在此后两千多年间 , 这片海域经历了古罗马时代、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兴衰更迭 , 终于在19世纪上半叶 , 伴随着拜伦对古希腊的哀叹与吟诵 , 现代希腊出现了 。 展览中数位重要的现代希腊艺术家活跃于20世纪初 , 希腊独立战争常常是他们创作的灵感来源 , 而他们所亲历的巴尔干战争(1912-1913)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主题 。 康斯坦丁诺斯·罗曼尼迪斯(Konstantinos Romanidis)曾作为后备军参战 , 并在前线的战斗中创作了约200幅作品 。 瓦西里奥斯·查齐斯则受希腊政府委托 , 为皇家海军总部创作了大型战争海景画作为装饰 , 并因此名声大噪 , 为了尽可能真实地描绘希腊舰队的战斗场景 , 他还曾登上阿韦罗夫号战舰 。 《夜间巡逻的爱琴海舰队》尺寸虽小 , 但构图醒目 , 将历史的准确性和审美的创新相结合 , 描绘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的一个瞬间 。 时间之轮继续转动 , 观众跟随作品来到21世纪 。 佩特罗斯·莫里斯(Petros Moris)将全球新冠疫情伊始在雅典海滩所拍的照片 , 和过去几年在难民潮和自然灾害中受到影响的希腊沿海地区的图像拼接在一起 , 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而生成虚构图像进行循环播放 , 营造了一种不可控的美学 , 以此表达对雅典社会冲突的反思和对线性时间的抽离 , 是名《夜晚的4000次更迭》 。 观众就这样跟随着这些作品 , 从历史的微观维度 , 逐渐进入中观视角 , 乃至宏观视域 。 我们仿佛听见年鉴学派旗手布罗代尔在耳边重述他那最富有洞见的观点:不妨将历史分为三个层面 , 长时段/地理时间、中时段/社会时间、短时段/个体时间 , 后者的偶然性和局限性 , 总是受制于前者的稳定性和主导性 。 而作为观众的我们 , 就这样在历史深处获得治愈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