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特展与博物馆的心理疗愈( 三 )


古希腊|“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特展与博物馆的心理疗愈
本文图片

还有一种慰藉来自视觉艺术所唤起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 当观众有意无意间辨认出某一作品与其他文本千丝万缕的勾连——也许是艺术的 , 是文学的 , 甚或是影视的——不禁想同艺术家会心一笑 , 此种心灵相通的神交 , 怎叫人不欢喜?扬尼斯·盖蒂斯(Υiannis Gaitis)的《塞壬—奥德修斯》受到大英博物馆藏古希腊陶瓶的影响 , 人物构图、排列方式、姿态与古代瓶绘如出一辙 。 唯一不同的是艺术家用戴帽男子头颅取代了塞壬的女性头颅 。 艺术家以个人化的启发方式 , 致敬了从古代至二十世纪的传统与知识 , 巧妙地贯穿了海洋文化的今昔 。 亚历山大·马加尼奥蒂斯(Alexandros Maganiotis)的《尤利西斯帆船》是艺术家对《荷马史诗》的个人诠释 , 也是对诗歌语言的延伸 。 画面中奥德修斯被缚在泰坦尼克号上 , 随着航船遨游在字母和文字的海洋中 , 以一种朴实无华而又史诗般的叙事方式 , 寓言着无家可归的现代人 。 在康斯坦丁诺斯·马利亚斯(Konstantinos Maleas)的《莫奈姆瓦夏》中 , 近景平涂轮廓的希腊传统民居与远景层次细腻的蓝色海岸相映成趣 , 地中海明晃晃的日光的映射下 , 一切都是强烈的纯色 。 让人联想起当红英剧《德雷尔一家》及其原著《希腊三部曲》——这典型的20世纪初希腊岛屿风光正是德雷尔一家热烈生活的背景 。
古希腊|“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特展与博物馆的心理疗愈
本文图片

在经历了自我连续、对话自然、历史反思、文本连接之后 , 这趟海洋疗愈之旅也即将抵达终点 。 这最后一站 , 艺术将以一种最纯粹的方式 , 带领观众从日常走向极致 , 从经验走向超验 。 扬尼斯·马尼亚塔科斯(Yannis Maniatakos)潜入幽深的海底 , 用不溶于水的颜料 , 绘制了爱琴海的水下景观 。 艺术家以近乎极端的创作经验 , 描绘了笼罩在绝对静谧中的海底 , 及其散发出人类内在最深的恐惧 。 迪米特里斯·埃弗奥格鲁(Dimitris Efeoglou)则剥离一切具象的可能性 , 他即兴地以浓郁的深蓝色绘制出一片模糊的背景 , 再用随意的笔触留下水平或垂直的线条痕迹 , 似有还无的波浪形纹理呈现了物理世界和内在张力的相互作用 , 构建出一片精神的海洋 , 观者由此感受到一种来自海洋的能量 , 冥想亦成为可能 。
古希腊|“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特展与博物馆的心理疗愈
本文图片

【古希腊|“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特展与博物馆的心理疗愈】“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对于中国观众来说 , 是一次绝佳的机会 , 能以一种在概念和情感上都熟悉的方式来了解希腊精神和文化 。 不仅如此 , 海洋艺术所承载的惊奇、美丽和敬畏 , 触发着观者的情绪和回忆 , 激发出自我沉思和探索 , 更抚慰我们所共同经历的创伤与孤独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