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特展与博物馆的心理疗愈

45件独具特色的希腊近现代艺术珍品 , 在“零押运”的情况下飞抵上海 , 又在上海海关个性化的通关服务下 , 直达上海博物馆 。 展品由受委托的希腊驻沪总领事馆和上海博物馆共同点交 , 一周后 , 在蔚蓝色调的展厅中 , 与公众见面 。 这是上海疫情平稳后的首个国际展“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 。
古希腊|“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特展与博物馆的心理疗愈
本文图片

此次展览筹划已久 , 其前序是2018年于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典雅与狂欢:来自雅典卫城博物馆的珍宝” 。 许多上海的观众恐怕一定还记得这个亦小亦美的展览——古风时期的科拉神像与观众脉脉对望 , 红黑绘陶瓶上酒神散发出迷狂 。 展览期间 , 希腊修复师现场演示古老的雕刻和彩绘技艺;特别定制的沉浸式戏剧《美狄亚》在表演互动中唤起古老文物的生机 。 与此同时 , 上海博物馆的子仲姜盘、《清江行旅图》也在雅典卫城博物馆交流展出 , “来自上海博物馆的珍宝”特展同样收获了希腊民众的喜爱 。 两场展览圆满落幕后 , 上海博物馆与希腊文化和体育部随即开展进一步合作策划 , 延续“文化交流互鉴”的艺术主题 , 可惜此后却受疫情影响一再延期 。
古希腊|“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特展与博物馆的心理疗愈
本文图片

如今展览得以在中希建交五十周年之际举办 , 并纳入“中国希腊文化和旅游年”活动框架 。 希腊与中国正进行着跨越山与海的对话 , 地中海的比雷埃夫斯港与上海港 , 不仅通过航运连通无碍 , 更籍着这样一次由古及今的海洋主题艺术展览彼此交融 。 对于今天这座城市和城市里的人而言 , “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更有一层非凡的意义 。
古希腊|“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特展与博物馆的心理疗愈
本文图片

观众徜徉于展厅 , 过往的回忆如浪花般朵朵泛起 。 在米卡利斯·埃科诺穆(Michalis Economou)的《海边小屋》前驻足 , 或许会令你回想起过往愉快的希腊之旅:画面由大海明亮的蓝色主导 , 前景抽象的房子和门前的女人给人一种错觉 , 仿佛在空间和时间中“漂浮旅行” 。 凝视着俄罗斯籍希腊画家尼古拉斯·希莫纳斯(Nikolaos Chimonas)极具印象派色彩的《海滩上的岩石》 , 思绪被带到往昔海边漫步的日落时分 , 在氤氲的海风中 , 看潮水和海鸟在错落的岩石间起起落落 。 心理学认为 , 回忆的过程是具有疗愈潜力的 , 它将我们的过去和当下相连接 , 从而实现一种自我连续性(self-continuity) , 即个体在时间维度上将过去自我、现在自我和未来自我知觉为一个整体 。 而个体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正来源于自我连续性 。 艺术品作为自我、关系和生活的象征 , 成为触发回忆的机制 , 观展过程中所唤起的点滴回忆 , 无意间促使观众掠过了疫情对于既定生活的中断 , 将过往的美好与对未来信心联系在一起 。
古希腊|“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特展与博物馆的心理疗愈
本文图片

近数十年来 , 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心理疗愈功能已引起业界与社会的广泛关注 。 实证研究表明 , 博物馆环境可以降低荷尔蒙水平等身体指标 , 同时也可增强大脑活力 。 事实上 , 当人们踏足博物馆大门 , 甚至还未及欣赏任何艺术品 , 博物馆独特的沟通环境就已经开始修复人们的疲惫的身心 。 宁静而内审的博物馆仿佛一个神圣的庇护空间 , 让人远离惯常环境和日常事务 , 提供了一个可以较长时间感受内心的沉浸之所 。 步入“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特展展厅 , 首先迎接观众的是巨大的沉浸式地中海海景 , 在裸眼3D技术的支持下 , 海浪从墙面延伸至脚边 , 观众不自觉地踏浪嬉戏 , 已然开启了一场心灵恢复之旅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