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是狐城|甲午海战中清军不堪一击?看完美国人这封信,才知北洋海军多英勇( 二 )


清军和日军的交锋
19世纪末期清朝和日本的交锋其实是划时代的 , 这场战争之中蕴含了太多的意义了 , 他是清朝作为老大帝国之中失败的最惨的一次 , 被西方国家打败尚且可以以不熟悉战争方式糊弄过去 , 但输掉与小日本的战争就太不应该了 , 这场失败将中国人一下子从古典时代拉出来了 , 这场败仗的影响无论是东海之滨 , 还是川蜀内地 , 又或者是北方蒙古与新疆的百姓都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几近亡国 。
清朝末年在中国开始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 这个时候的清朝开始从国库之中砸入大把的银子培养西式人才 , 购买西方的军事武器进行仿照 , 购买海军军舰护卫中国的四海 , 整个清朝工业开始起步且因为中国工匠的智慧呈现出一副欣欣向荣的姿态 , 到1888年的时候北洋水师以世界第三的姿态横空出世 , 就连西方都将清朝看成了列强 。
同一时代 , 日本人紧跟着大清的步伐 , 在紧跟着的时候同时也感受到了那种紧张 , 他们知道要想使得日本名列于世界之巅 , 就必须击败清朝从中获得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的支持 。 所以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人就制定了“清国征讨策略” , 在后面双方其实在东海爆发了一些不大不小的海战 , 但都因为清军极强的军事实力击败了日本 。 所以从那以后日本人就开始了节衣缩食的发展海军 。
正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 , 黑了南方有北方 , 日本人的天皇和后宫为了发展海军一天只吃一顿饭 , 整个朝廷之中的大员也主动要求扣除自己的俸禄用来发展帝国海军 , 这个时候的清朝以慈禧为首的人却满足于现状 , 一方面觉得这样的实力自保就行 , 一方面有害怕北洋海军过于强大成为李鸿章的私人军队最后颠覆清朝 , 所以慈禧开始挪用军费为自己“过生日”和“修园子” , 这便造就了日本愈强 , 清朝愈弱 。
甲午海战爆发之前的中国拥有大小不等的鱼类潜艇30艘 , 其中27艘为德国制作 , 1艘是英国货 , 还有2艘是中国工匠打造 , 主力舰是二十年前的镇远号和定远号 。 日本海军拥有24艘大小不等的鱼类潜艇 , 其中10艘为本国制作 , 其他都是进口 , 日本人的主力军舰是吉野号 , 从双方的实力对比来看似乎清军的军舰更多 , 实力稍强 。
但我们要知道这个时候的清军30艘鱼雷艇实际上是按照3比2比1的比例平均分配给了镇守渤海与黄海的北洋海军和镇守东海的福州海军和镇守南海的南洋海军 。 所以最后中日之间的甲午海战实际上是以北洋海军一军之力对抗整个日本海军 , 再加上日本军舰平均速度早已超过清军 , 这样的清军焉能不败?
美国人书信中的清军
对于清朝和日本人的这一次海战 , 西方各国无不注目 , 甚至有很多国家派遣出了战地使者专门进行采访报道 , 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以为日本人挑衅清军无异于自寻死路 , 但谁也没有想到结果会是这样 。 所以在很多英国 , 德国 , 法国的报道之中都对清军极度失望 , 甚至认为清军辜负了他们的期望 , 就是在这种心理的主导之下出现了褒日贬清的舆论 , 可在一个美国人亲身经历甲午海战之后却是感受到了清军的那种绝境无畏 。
说真话的人值得我们永远去记住他的名字 。 马吉芬是一名在北洋海师服役的美国人 , 他那个时候就任邓世昌致远舰上的帮带 。 他亲身经历了那场战争 , 是甲午海战之中存活下来为数不多的人 , 对于这次战争他一直讳莫如深 , 直到他去世之后人们才发现这位美国人对于那段时间无比的怀念 , 在遗作之中有很多文字都是描写他的海军生活和那场海战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