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欲强的父母,最容易培养“一无是处”的小孩( 二 )


而那些长大以后习惯“讨好”别人的人,往往是从讨好自己的父母开始的 。

控制欲强的父母,最容易培养“一无是处”的小孩

文章插图
控制欲,容易培养“脆弱”的小孩
如果说,前一种控制欲,源自家长权威下的绝对支配;那么还有另一种控制欲,源自对孩子的过度保护 。
支配,是不允许出错;过度保护,是害怕出错 。
英剧《黑镜》第四季第二集中,便讲述了一个由科技带来的教育悲剧 。
未来,有公司研发出一种“大天使”系统,当系统芯片植入孩子脑部后,家长便可以通过孩子的视角,时时监测他的行为,甚至可以屏蔽掉孩子看到的一切恐怖画面,让他在真善美的世界中长大 。
因为一次走失事件,女孩 Sara 的妈妈决定为女儿植入“大天使”系统,以免再次受到伤害 。
从此以后,Sara 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她再也看不到邻居家那条可怕的恶犬了,再也看不到打架的男孩子,甚至看不到病倒的外公,也看不到妈妈的悲伤情绪……
她的位置、情绪、行为、健康状况,随时可以准确地传送给妈妈,她不需要面对任何丑恶,也不会看到到任何负面情绪 。
在这个被选择性屏蔽的世界里,总有一团模糊的东西,将她和真实世界隔绝开来 。
可是,被拉扯得越紧的弹簧,总是越想要摆脱桎梏 。
Sara 开始渴望看到真实的世界 。
既然她的世界里没有伤害和血腥,她便通过自残的方式,自己伤害自己 。
在故事的最后,妈妈的过度保护,酿成了一场又一场悲剧 。
我们的世界里,没有“大天使”系统,却有过度担心的父母;没有芯片,却有被偷偷翻看的日记 。
我们太害怕孩子“走弯路”,却忘了成长本身,就是深一脚浅一脚的摸索——
热水会烫手,吃了凉东西会肚子疼,受伤害会哭;会受到一些欺骗,也会看到一些不公……遮住眼睛,束住手脚,并不能让世界变样,让自然规律消失,只会培养出“脆弱”的小孩 。
长大的过程,是内心柔软、身披铠甲的过程 。而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只能让铠甲生锈,失去自己保护自己的能力 。
控制欲强的父母,最容易培养“一无是处”的小孩

文章插图
教育,不止控制和溺爱两种选择
与“控制型父母”相对的,是“成长型父母” 。
有人认为,如果不对孩子严格管教,就是放任;而顺应天性就是溺爱 。
但其实,控制与溺爱之间,是存在中间地带的,它叫做“共同成长”——
作为父母,教育的严格是以以身作则为前提的;而爱,是不设置条件的,是信任和尊重 。
这的确很难,却恰恰是养育的伟大之处 。
90 年前,思想家鲁迅,就用自己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更好的教育方式 。
鲁迅 49 岁得子,起名周海婴,之所以取一个“海”字,一是因为鲁迅对上海感情深厚,二是因为儿子生于上海 。虽然是美好寄托,鲁迅却不强求儿子接受,他说:“如果孩子以后不喜欢这个名字,可以改 。”
这是对孩子意愿的尊重 。
在《风筝》一文中,鲁迅也曾提到自己认可的教育理念:“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
鲁迅身为作家,儿子海婴却不具备他的“文学基因” 。因此,海婴时常被其他长辈拿来同父亲比较 。对此,鲁迅总不以为然,从不强迫海婴背书、学习,反而“放任”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乐得与孩子一起玩,买来各种有趣的玩具,父子俩一起研究新玩法 。
这是对成长天性的尊重 。
在鲁迅看来,尊重天性,尊重自然,就是更好的教育方式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