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子不教 , 父之过 。 ”
父母作为孩子的“终身”老师 , 言行举止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性格、成长和出路 。
每一个望子成龙的父母 , 其实都不愿意自己成为孩子糟糕的榜样 , 最不希望看到 , 孩子延续了自己的缺点 。
尤其是步入老年 , 才发现 , 期待孩子能拥有“你养我长大 , 我陪你变老”的理念 , 很是孝顺自己 , 其实是有条件的 。
本文图片
01
父母自立自强 , 儿女引以为傲 。
有句话说 ,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 。
主持人董卿也曾说过:“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 自己就要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 ”
很多父母深谙此道 , 时时处处言传身教 , 以期为孩子树立为学为人为业的榜样 。
被誉为晚晴中兴名臣的曾国藩 , 出生于一个耕读之家 , 秉持着“耕作传家久 , 读书济世长”的家训 。 父亲曾麟书 , 赶考十七次 , 终于在四十三岁时 , 考取了功名 。 曾国藩也曾六次落第 , 但在父亲的感染和鼓励下 , 仍旧苦读 , 终于在第七次赶考时 , 以倒数第二名的成绩考取了进士 。
此后 , 曾国藩步入仕途 , 开启了他的传奇人生 。
但这份植入了骨髓的“耕读”家风 , 让他在繁忙的公务之余 , 一直对家中父母无限挂牵 , 父亲去世 , 他悲痛之余 , 修建了“思云馆” , 以寄托“望云思亲”之情 。
他将父亲对他潜移默化的家训 , 通过1500多封家书 , 传承给兄弟子侄 , 告诫他们在求学、为人、处世中的应当遵循的“大道” , 引导他们勤俭、尚学、忠诚、勇毅 。 曾家后辈也沿袭了这一家风 , 人才辈出 , 颇有建树 。
由曾国藩这一家族的繁衍兴盛 , 不难看出 , 想要子女孝顺自己 , 自己率先垂范 , 有所成就 , 就是最好的家教 。
而真正的孝顺 , 也不是晨省昏定 , 陪伴在侧 , 而是各自努力 , 发奋成才 , 延续父辈荣光 , 光耀家族门楣 。
本文图片
02
父母民主开明 , 儿女率性成长 。
作为“公车上书”的维新派领袖梁启超 , 虽然未能让晚清政府实现“新民之梦” , 却让他的九个子女成为了“新民” 。
他重视与子女的沟通 , 鼓励他们中西兼学 。 写给海外留学子女的数百封家书充满了无微不至的关怀 , 却又时常提醒:“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 , 却从不肯姑息溺爱 , 常常盼望你们在困苦危险中把人格磨炼出来 。 ”他一旦发现子女有学习、生活上的问题 , 就及时引导、帮助 。
得益于他的开明民主和谆谆教诲 , 梁氏九个儿女中 , 出现了三位院士 , 其他儿女也有一定的学术造诣和成就 。
这样的父母 , 是为人父母的楷模 , 历来不乏追随者和效仿者 。
对于很多“新手”父母来说 , 当孩子还只是婴儿时 , 那份奶爸奶妈的喜悦几乎是无处不在的 。 可孩子一旦步入学堂 , 开始有了学业的压力 , 慈父慈母的形象便碎了一地 。
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 , 或者在“中途”掉队 , 多少父母沦为了孩子学习的“陪读人” , 恨不得将自己咀嚼过的知识 , 直接灌输到孩子的头脑中 。
而这种做法 , 极大地损伤了孩子的自主能动性 , 他们渐渐习惯于父母安排的一切 , 如同算盘上的珠子 , 被人扒拉一下 , 就动一下 。
长此以往 , 孩子们便渐渐活成了父母的影子 , 按照父母想法 , 读他们想读的专业 , 实现他们的理想 。 一切看起来都“稳稳当当” , 可孩子身上却总是少了一股子“激情”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夫妻吵架,妻子拖着行李要回娘家,丈夫拦住不让走
- 嫌疑人|抓捕时嫌疑人孩子在场,浙江民警收起手铐装工友将其带离
- 孩子|“去父留子”成为年轻女孩的新观念,劝大家还是别听鼓吹,不现实
- 爱情|情感心理咨询:这样的心态,让我们在爱情中进退自如
- 本文转自:光明网乘地铁出行的市民注意了许多夏季常用物品其实都是不让带进地铁的例如:花露水...|注意啦!这些夏季常用物品不能进地铁
- 萧臻|《庭外》乔绍廷萧臻:让人刻骨铭心的,并非只有爱情
- 互道|让女人离不开你的“高招”:仪式感
- 男友|女子让男友出钱重建家里的土房子,男人丢下行李逃走:你想得美
- 婚姻|想让老公更爱你?试试三个“小动作”
- 孩子|儿童心理咨询:怎样培养与父母“合作”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