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父母:为什么我的孩子一身“刺”

1.你的禁止令,孩子会听吗?
上周闺蜜找我吐槽,因为疫情,她和儿子很久没出去玩了 。昨晚他们去小区公园透透气,结果刚下楼就闯了个祸 。
“出门前跟他说多少遍,不准乱跑不准乱跑,”闺蜜在视频那边气呼呼地说:“这小子可好,一下楼就撒开脚丫子狂奔,喊都喊不住,你看这摔得!”
她扔过来一张照片,孩子的嘴唇肿得老高,血糊糊的,看得真叫人心疼 。
闺蜜也心疼,可她又忍不住抱怨:“他以前很乖的,现在也不知道怎么了,越说他反倒越淘气,整天和我对着干!”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体会,孩子渐渐不听话了,像是从小天使变成了小恶魔 。

中国式父母:为什么我的孩子一身“刺”

文章插图
不准他“爬高上低”,他不当一回事儿,在家上蹿下跳制造躁音,惹得楼下邻居上门投诉 。
不准他咬指甲抠鼻子,他就是不听,结果把手指咬秃、鼻子抠得流血 。
不准他吃乱七八糟的零食饮料,他撒泼打滚也要吃 。不准他看电视玩手机,那更不得了,越禁止他越要玩 。
如果说好玩好动只是孩子的天性,但有时候,他简直像长了一身刺,非要与父母作对 。
当我们说“不可以”“不允许”“别这样做”的时候,孩子的表现是拒绝的、反抗的,让他别做什么,他非要做什么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2.越禁止,越诱惑
在儿童心理学中,有一种说法叫“可怕的2岁”,就是根据父母的观察,孩子差不多从2岁左右开始进入比较自我,不那么听话,动不动就和大人对着干的阶段 。
不听话,是自我意识的觉醒 。随着年龄增长,孩子意识到自我是独立的个体,对自己想做的事情有明确的欲望,会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走 。父母越禁止,这种反应就越强烈 。
在心理学上,这也叫作禁果效应 。禁果效应跟两种心理有关,一种是好奇,一种是逆反 。
“禁果效应”也叫作“潘多拉效应”,亚当和夏娃原本在伊甸园无忧无虑地生活,却禁不住蛇的诱惑,去偷吃了知善恶树上结出的禁果;潘多拉是希腊神话中送给人类的女人,她拥有各种各样的礼物,都是美好的、可爱的,唯独宙斯给她一个被诅咒的魔盒,众神告诫她千万别打开这个盒子,但她还是好奇地打开了,祸害、灾难、瘟疫全跑了出来 。
【中国式父母:为什么我的孩子一身“刺”】
中国式父母:为什么我的孩子一身“刺”

文章插图
越是禁止的东西,越是充满了无穷的魅力,诱使人们去接触去探究 。
在童话故事中,睡美人的咒语,是碰到纺缍沉睡一百年 。为了保护女儿,国王把全国的纺缍都烧掉了 。可是,长大后的她还是逃不脱自己的宿命 。
我不信国王和王后没教过女儿一点安全知识,作为尊贵的公主,她不在安逸的房间待着,非要闯入钟楼上莫名其妙的房间,去触碰她从未见过的“致命纺缍” 。
很多故事里都有这样的情节,不让主人公去打开某扇门,他就一定要打开,不让他去做什么事,他却偏偏要做 。
越禁止,越诱惑 。倘若没有令人信服的说明和解释,没有极其恐怖的后果做震摄,单纯的禁止只会助长人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
孩子天生具有好奇心,父母禁止与控制激起孩子的不满与渴望,越不让他做,他越要做 。所以禁果效应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逆反心理 。
中国式父母:为什么我的孩子一身“刺”

文章插图
拿家长们最头疼的玩手机来说,各种各样的精彩游戏大人尚且欲罢不能,何况孩子?一旦他接触过这个世界,并沉浸其中时,父母强制禁止,孩子想玩手机游戏的欲望并不会停止,相反会在父母的压制下,变得越来想玩手机,争分夺秒地玩,废寝忘食地玩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