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来的脚步|滚蛋吧,讨好型人格!


慢慢来的脚步|滚蛋吧,讨好型人格!
文章图片
慢慢来的脚步|滚蛋吧,讨好型人格!

这几天 , 我一直处于内耗之中 。 原因是有个朋友明确表达了对我的讨厌 , 用了比较难听的词汇 。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道歉来讨好对方 , 想要挽回这段关系 。 但是 , 我被剧烈拒绝了 , 对方拉黑了我 , 退出了有我们共同好友的微信群 , 甚至都不愿意给我回复消息的机会 。 我的心像是被什么揪住了 , 翻各种书想要走出来 , 《被讨厌的勇气》救了我 。 认为“被讨好的人 , 一定会欣然接受自己的讨好” , 这本身是一种自私 , 其背后的心理是“希望得到所有人的喜欢” 。 想要从内耗中解脱 , 就要认清讨好的原因 , 改掉讨好的习惯 , 重塑人际交往的方式 。 因为 , 所谓自由 , 就是被别人讨厌 。


01为什么你习惯性讨好别人?我从小就善于讨好 , 很会看大人的脸色行事 。 因此我常被夸奖“听话”、“懂事”、“乖” 。 《被讨厌的勇气》指出 , 讨好型人格的形成源于「赏罚式教育」 。 大人让你按照他们期望的行事 , 如果你这么做了就表扬你 , 如果你不这么做就惩罚你 。 赏罚式教育精准指向了一点——孩子 , 快来赢得我的表扬 。 所以 , 你养成了做事之前先思考“这件事会不会让你赢得表扬”的习惯 。 我读初中时 , 有一次放学后教室里就剩下我一个人 , 我主动打扫了教室 , 摆放了桌椅 。 偶然被班主任看到了 , 四目相对之时 , 我以为班主任会表扬我几句 , 但他什么也没说就走了 ,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主动打扫过教室 。 现在想来 , 其实我最开始想打扫的动机 , 只不过是想让教室更整洁 , 并不是为了老师的表扬 。 但是 , 深受赏罚式教育的我 , 偶然发现了“老师不会表扬我主动打扫卫生”之后 , 下一次再有同样的念头时 , 我就会否决 。 可我为什么要否决呢?明明打扫卫生确实可以让我所处的环境更整洁啊 , 我本身是受益者啊 。 是赏罚式教育训化了我的行为模式——不是为自己 , 而是为了满足权威的期待 。 职场上 , 领导们总爱听恭维的话 , 如果你说上一两句 , 他们的表情就会告诉你 , “你这个小朋友真不错 , 说的话我爱听” 。 家庭里 , 父母希望你听话 , 照着他们的期待按部就班地上学、工作、结婚、生子 , 即使你内心有别的想法 , 但为了满足父母的“让我有面子” , 你常常照做 。 我们就这样变成讨好型人格 , 习惯性在意他人的眼光 , 最终活在了他人的人生之中 。 这就是赏罚式教育导致讨好型人格的形成过程:赏罚式教育———赢得表扬——满足别人的期待——活在他人的人生之中 。 夜深人静时 , 扪心自问:“我到底是在讨好些什么?”“这真的是我期待的人生吗?”02改变讨好型人格 , 需要掌握「课题分离」为什么讨好者会那么在意别人的眼光?《被讨厌勇气》给出了一副解药 , 在意别人的眼光 , 说明你没有学会「课题分离」 , 你总是把本属于别人的课题 , 看成是自己的课题 。 亲子关系里 , 父母希望你早早结婚生子 , 如果你没有在固定年龄之前结婚生子 , 就会“影响父母的面子” 。 父母的面子 , 这是父母的课题 , 不是你的课题 。 你的课题是决定自己是否要结婚生子 。 上下级关系里 , 领导希望你996 , 下班了即使做完工作了也要主动 , 不然他就会觉得你不努力 。 热播剧《我在他乡挺好的》里 , 领导以胡晶晶不主动加班为由辞退了她 , 她一时想不开自杀了 , 很大原因是因为她没有学会「分离课题」 。 用什么样的标准判断下属是否努力 , 这是领导的课题 , 不是你的课题 。 你的课题是定义自己的敬业程度 。 然后换一个与你的定义相符的公司和领导 。 亲密关系里 , 爱人希望你七夕节送礼物 , 如果你不送就是不爱TA , 原因是“朋友圈里其他人都送” 。 怎样定义伴侣给予自己的爱 , 这是单个人的课题 , 不是两人的课题 , 更不是朋友圈里其他人的课题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