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学家:每一个“少年犯”的家长至少都要承担90%的责任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前段时间有这样一则新闻 , 将社会大众对于原生家庭中的溺爱重新推上舆论的高潮 。 上海反诈警察抓获嫌疑犯时遭遇“妈宝男” , 22岁的犯罪嫌疑人在被捕的时候还要父母帮他穿袜子和衣服 。
见过大风大浪的警察都直言说:“看不下去 , 太惯了 。 ”面对孩子的违法犯罪 , 父母没有因此而对孩子进行教育和指责 , 却是在孩子进监狱前事无巨细的“照顾”着 , 这样的教育思想不禁让人唏嘘 。 这样的父母也诠释了溺爱对孩子的影响 , 终究是害了孩子的一生 。
本文图片
《法制博览》上曾经刊登过这样一篇文章 , 文章从犯罪社会学的角度剖析了孩子受到家庭的影响从而走向犯罪道路的概率 。 文章也写了三种容易“养成”犯罪的家庭模式 , 让大家提高警惕 , 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家庭成长氛围 。
文章中的三种教育方式分别是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放任不管的教育方式、无条件溺爱的教育方式 。 这其中无条件溺爱的教育方式最为常见 , 也最不让人察觉 。 犯罪的诱导因素有很多 , 但是每一个人少年犯的犯罪背后都少不了父母对其的纵容和溺爱 , 直白地说父母就是少年犯罪的第一推手 , 论罪的话家长要占百分之九十的责任 。
本文图片
传统观念中 , 父母对孩子好就是要对孩子百依百顺 , 就算孩子要“摘星星摘月亮” , 家长也会拼命满足 。 这样的溺爱不仅会养成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 , 也会养成孩子对所有事情都毫无畏惧的心理 。
正是这样的毫无畏惧心理 , 才推动着孩子一步一步走向犯罪的道路 。 因为父母的溺爱 , 让孩子从小就觉得世界所有人和事都应该让着他 , 都应该顺着他 , 一旦忤逆了他的意思就会暴怒 , 从而做出过激的行为 。
两年前 , 13岁少年杀害10岁女孩的新闻同样让人震惊 , 手段极为残忍 , 完全不像13岁孩子能做出的行为 。 这样暴力、早熟、目无法律的13岁孩子是如何养成的?答案要从他的父母身上寻找 , 以及他的成长环境进行了解 。 他的父母平时疏于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关心和教育 , 只是一味地满足孩子的需求 , 最终导致孩子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
本文图片
在父母的溺爱中成长起来的小孩 , 面对社会上的挫折是没有自我抵抗能力的 , 他们只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 每一次孩子犯了错误 , 父母都溺爱的以“孩子还小”为由 , 并没有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 , 最终会养成孩子是非不分的认知观 。 总有一天孩子要为自己的无知买单 , 为自己的错误付出沉重的代价 。
除了父母长辈之间的溺爱 , 我们也要看到整个家庭氛围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 因为原生家庭是影响是每一分每一秒的 。 因为《都挺好》这部剧带火了“原生家庭”这个词 , 这个词的背后是一个人幸福的开始 , 也可能是一个人艰苦的一生 , 更有可能是一个人走向犯罪的一生 。
原生家庭就像莫比乌斯环 , 多少人用尽一生也走不出它对一个人的影响 。 比如《都挺好》中的苏明玉、《欢乐颂》中的樊胜美 , 她们竭尽自己的努力但是仍无法逃离原生家庭的影响 。
本文图片
家庭中的重男亲女思想 , 让苏明玉努力挣钱 , 努力摆脱父母的控制 。 而樊胜美面对重男亲女的家庭只有一味的妥协和让步 , 终究毁了自己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马斯克给年轻人的忠告:这3个,孩子越早知道越好
- 心理学家|男人在哪个年龄阶段,最离不开女人?心理学家的答案很统一
- 婆婆|你对婆婆的不满,是因为她没有帮你带孩子吗?原来我们都想错了
- 孩子|真爱你的男人,一定懂得为你让两步!
- 现在的小两口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 孩子为啥喜欢奶奶家?不要怪孩子太“现实”,主要是这3方面原因
- 孩子|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少言少语
- 心理学家:没事胡思乱想是一种病,得治
- 我用这张图,启发孩子思考2022年梦想行动清单
- 孩子总是丢三落四,是受家庭教育影响,应培养孩子做事的计划性
- 孩子|有一种女人,婚后一个朋友都没有,活得凄凉,希望你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