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明明在一起,却感觉不到爱|你可能陷入了「假性亲密」( 三 )


前段时间|明明在一起,却感觉不到爱|你可能陷入了「假性亲密」
文章图片
《老友记》里 , 钱德勒就总喜欢用笑话抵御亲密 , 但他其实是因为父母失败的婚姻而恐惧亲密 。
博格指出 , 一个人之所以发展出这样的防御机制 , 跟幼年与父母等亲密家人的互动模式密切相关 。 习惯“假性亲密”的人 , 在幼年时 , 往往是一个需要在情感上“照顾”父母的人 。
鲍尔比在研究依恋模式时曾经提出过一个概念:强迫性照顾(CompulsiveCaregiving):指在关系中按照他人需要“满足”对方的需要 , 却无法表达自己的需要 。 这种倾向就是来自童年跟父母的关系:
如果一个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情感需要时 , 得到了即时的回应 , ta就会感到安全;但如果父母自己照顾不好自己的情绪 , 也不能好好表达自己的情绪 , 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需要时 , 得到的回应往往是被忽视、指责 , 甚至觉得这样的表达是不应该的 。
但对一个孩子来说 , 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被父母抛弃 , 所以ta会想办法去维护自己跟父母的关系 , 这就造成了一种角色互换——本该被照顾的孩子成为了父母的“照顾者”:
父母情绪低落 , 孩子想办法让父母高兴;
父母很焦虑 , 孩子就要掩饰自己的恐惧;
父母的自尊不稳定 , 孩子就要做点什么 , 让父母觉得自己有价值;
父母回应不了孩子的情感需要 , 孩子就会抑制自己的情感表达 。
在这个模式中长大的孩子 , 也可能会把“角色扮演”的防御机制转移到亲密关系中 , 表达真实的情感需要也就成了一件很困难的事 。
前段时间|明明在一起,却感觉不到爱|你可能陷入了「假性亲密」
文章图片
前段时间|明明在一起,却感觉不到爱|你可能陷入了「假性亲密」
文章图片
如何走出“假性亲密” , 建立真实的关系?
从过往的关系模式中走出是不容易的 , 但并非不可能 。 下面是几个能够在日常帮助你破除防御的练习:
1.在建立亲密之前 , 先探索自我
坦诚的沟通、跟另一半表达自己的情感需要是重要的 , 但这些都要基于你对自我的理解和接纳 。 换句话说 , 相比于快速地改善关系 , 把关系中的问题当成一个暴露自我发展议题、并从中成长的契机 , 可能是更优先、也更重要的事情 。
尝试去记录当前关系中你最困扰的一个问题 , 以及你的应对模式:
意识到这个问题时 , 你的情绪是?你做了什么?
当你看到自己的防御机制时 , 不要急着进行自我批判 , 要知道 , 防御也有它的作用 , 它在很长时间确实起到了保护你的作用 。 你可以试着问问自己:
为什么我会选择用这样的模式?它勾起了我对过往哪些类似场景的回忆?当时发生了什么?
当你理解了这种防御机制 , 就可以以一个相对旁观者的角度重新思考:
这套应对方式现在对我还有帮助吗?有哪些理由可以说明 , 我现在可以换一种应对方式了?
当这些理由越来越清晰 , 防御就会慢慢松动 。
2.练习不防御的沟通
博格等人提出了一个4-2-4沟通方法 , 可以在冲突中有效卸除防御 , 实现共情:
1)列出一个当前困扰你们的问题 , 想象你跟对方在一张桌子上就这个问题进行谈判 , 桌子上有一道一分为二的线 。
2)承认一个假设:你们双方都对这个问题负有责任 , 双方都应该承担不小于40% , 不大于60%的责任 。 你们要从这个20%的中间地带开始谈判 。
3)设置3分钟 , 由一方先发言 , 说说自己对这个问题负有的责任是什么 。
4)在这个过程中 , 倾听的一方不可以说话 , 打断 , 更不可以指责对方 , 给对方贴标签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