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训兴义学原文 武训兴义学文言文笔记

有蔡元培、李公朴、陶行知、郭沫若、李士钊等一众文化名人题词的真迹,有蒋中正、冯玉祥、张学良等众多政界人士写下的一篇篇缅怀之文……目前出版发行的《武训文化大观》,堪称是一部武训文化研究的集成式大全之书,总计百万余字,汇集了武训研究的最新成果 。
《武训文化大观》由山东省武训教育基金会编纂,分为四编:第一编为武训的生平和事迹;第二编为名人与武训;第三编为武训文化论集;第四编为武训文化百年提要,梳理了1905年以来的武训纪念活动和研究资料,是了解武训研究历史的一个缩影 。
其中,该书有五位主编:许公绥、邢培华、康振标、冯月亭、杨俊平 。邢培华说,出版该书是向千古奇丐武训致敬,同时也是通过对武训文化的批判性继承,为今天办好人民教育服务 。

武训兴义学原文 武训兴义学文言文笔记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问初衷:为何要当牛做马修义学
这是百年前聊城街头一个卑微的场景 。
【武训兴义学原文 武训兴义学文言文笔记】在众多围观者的笑声中,一名年轻的乞丐时而两手着地匍匐,学蝎子爬行;时而两腿挺直朝上,做着倒立状,甚至表演吞食蛇蝎,嘴里还念念有词:竖一个,一个钱,竖两个,两个钱 。竖得多,钱也多,谁说不能修义学 。相比受到的毒打、凌辱,他面对这样的尴尬,早已习以为常 。他心头有一个宏愿,正如他所唱的自编的歌词:“扛活被人欺,不如讨饭随自己;别看我要饭,早晚修个义学院 。”
这就是大家熟悉的千古奇丐武训的故事 。
据《武训文化大观》介绍,武训在30多年的时间里,当牛做马,居无定所,食无定餐,攒钱买田,建成了三所义学:第一所义学“崇贤义塾”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在冠县柳林镇建成;第二所义学“杨二庄义学”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建成;第三所义学“临清御史巷义学”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建成 。
第三所义学建成的同一年6月,武训病逝于“临清御史巷义学”,享年58岁 。后遵其遗嘱,武训被葬于柳林镇“崇贤义塾”东侧 。
武训行乞修义学的事迹,不仅受到百姓广泛赞誉,也得到了清政府的青睐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清政府据山东巡抚张曜的奏折,赐予“乐善好施”之誉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各地人士在武训父母墓前公立懿行碑,镌刻“山高水长”以表彰武训修学的义举 。
武训痴心于修义学,与其悲惨的经历有关:他7岁丧父,13岁就跟哥哥学做农活,给地主家当小工,自此受尽剥削和压迫,吃尽苦头 。其间,因为没有文化,他被当成傻子,遭人讥笑,甚至因讨要工钱而几乎被打昏致死 。从此,他下定了行乞修学的决心,“我积钱,我买田,修个义学为贫寒” 。
方法多:武训是怎样攒钱兴学的
建立第一所义学之前,即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武训已经买地230余亩,积钱2800余吊;建第二所义学,武训又捐资300吊;第三所义学,是武训用400两银子购买宅院建立的……
武训,一个吃不饱穿不暖的穷汉子,是如何积攒下如此多的钱财呢?作为《武训文化大观》主编之一的邢培华介绍说,武训筹资兴学的手段很多 。其中,他把自己的头剃光一块,留着一块,打扮成丑角 。这样,头发卖给剃头师傅,有了修义学的第一笔资金;同时,他以此丑相自残自贱地表演把戏,如每逢庙会或集市,都表演“吃蛇蝎”“蝎子爬”“打车轮”“吃破砖烂瓦”,还给人当马骑,“我做马,让你骑,你出钱,俺出力,办个义学不费力”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