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 , 苏东坡食芋 , 应该从广东惠州时期就开始了 。 苏东坡有一篇《记惠州土芋》的小文 , 记载绍圣三年(1096)除夕的前两日 , 他与一个叫吴远游的朋友夜聊甚晚 , 肚中饥饿 。 一番搜刮下来 , 发现家中还有一些芋头 。 吴远游将芋头去皮 , 用湿纸包裹 , 再在火上烘烤 。 苏轼吃起来感觉甘甜清香 , 口感软糯细腻 , 于是写文记录吴远游的做法 。 苏东坡提出“惠州富此物 , 然人食者不免瘴” , “此非芋之罪也” , 他这篇小文推荐的吴远游创意煨芋头法 , 让惠州人找到了芋头的正确打开方式 , 告别了“和皮水煮”这种单调的烹饪方式 , 从此芋头糕、芋头粄、炸芋头等成为惠州的特色美食 。
文章图片
不过 , 惠州芋头还没有吃够 , 绍圣四年(1097) , 苏轼第三次被贬 。 这次是天涯海角的儋州 。 天之涯的海岛 , 大宋疆域的极限 , 这里天气炎热 , 毒虫遍地 , 瘴气袭人 , 在北宋时是鲜有人烟的蛮荒之地 。 当时的海南岛 , “连岁不熟 , 饮食百物艰难 。 ”(《与侄孙元老书》)因为粮食不能自给 , 当地的百姓更多是食用薯米(即薯类切碎成粒)、山芋等充饥 。 苏东坡初期在海南儋州谪居的饮食生活 , 可以用“无米之炊”来贴切形容 。 苏东坡之子苏过 , 研究出一味煮芋头——“过子忽出新意 , 以山芋作玉糁羹 , 色香味皆奇绝 。 天上酥陀则不可知 , 人间决无此味也 。 ”孝顺的小儿子苏过为了改善父亲的生活 , 突发奇想 , 将当地人充饥的山芋糁烹制成羹 。 苏东坡品尝后大喜过望 , 这道山芋羹被他赞为:“香似龙涎仍酽白 , 味如牛奶更全新 。 莫将南海金齑脍 , 轻比东坡玉糁羹 。 ”芋头作羹 , 糯软清香 , 玉脂粉柔 , 想来很适合晚年苏东坡的牙口 , 更何况在精细烹制下 , 还有千里随侍父亲的儿子的一片孝心 。
从汪曾祺到苏氏父子 , 他们都曾一路向南 , 在热带、亚热带的南方 , 亲眼见到过漫山遍野碧绿生猛的芋叶 。 他们也仿佛芋叶一样具有充沛的生命力 , 总是高高兴兴就着微风摇曳 , 看似云淡风轻 , 根部却在不停地膨胀着 , 静静地灌满了白色的琼浆玉液 。
【作者:黎荔芋头 芋——一种让人惊呼的植物】当芋叶疯长起来 , 大片的叶子厚实着呢 , 一片叶子随随便便就长一米多高 , 坚挺的杆 , 支撑着柔韧的叶 , 风吹过 , 阔大的芋叶也随风展 , 就像一把绿色的大伞 , 在风中摇摆起舞 , 露珠雨滴 , 在叶子上滚来滚去 。 其实 , 芋的一生很简单 , 它的需要也简单 , 只要有水 , 只要有泥土 , 在哪里都适应 , 都能长好 。 在水土底下自由生长的感觉 , 只有芋知道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潮头听涛|潮头听涛|云海踏浪,梦绕九霄
- 娘家|女子和老公吵架,欲回娘家,母亲:“先住酒店吧,别让你哥为难”
- 不幸|幸与不幸,取决于你
- 作者:黎荔有一种紫葡萄是长在地上的 童年野果山菍
- 初秋|散文:却道天凉好个秋
- |《文城》:人生不求圆满,但求知足
- 作者:黎荔多年之前 云层深处的黑暗
- 作者授权‘田氏文化’网络平台发布 美文两则田福宏 <s...|【田氏文化】古木群颂(美文两则) 文/田福宏
- 作者:黎荔今年夏天 槐花纷飞的夏天
- 作者授权‘田氏文化’网络平台发布三教庵村小学赋———学...|【田氏文化】三教庵村小学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