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
文章图片
芋头 , 很多人吃过 , 但不是都有机会亲眼见到 , 山野水泽长得一派泼辣的巨大芋叶 。 “芋”的名称怎么来的呢?据《说文》所载:“大叶、实根 , 骇人 , 故谓之芋 。 ”意思是说中原人第一次见到芋的大叶子时 , 惊呼出声“吁” , 所以才称这种植物为“芋” 。
芋头原产于马来西亚、印度和中国的炎热沼泽地区 。 古老的芋 , 其实是一种全身都有毒的植物 , 执着的人类为了能够吃到它富含淀粉的根块 , 硬是经过了上千年的栽培 , 把它驯化为一种无毒的品种 。 从小到大 , 祖母和父亲都提醒我不要采、碰野生芋 , 林中遇见的野生芋比人工芋要大得多 , 人工芋头一般叶柄加上叶片 , 长度在2米以下 , 而那些野蛮生长的野芋 , 可能会长到4-5米 , 这种野芋不要说食用其根茎了 , 在水分充足的情况下 , 野芋叶片会有汁液滴落 , 这水滴也有毒性 , 因此野芋连叶片也不能触碰 。
能够吃的芋头 , 都是人工培育品种 , 中国南北长期以来都进行栽培 。 最早有关芋的可靠文献为《史记?项羽本纪》:“今岁饥民贫 , 士卒食芋菽 。 ”意即荒年期间 , 兵士以芋和大豆果腹充饥 。 项羽的根据地在“楚地” , 当时应该已经有芋的栽培 。 由于芋最喜高温湿润 , 栽培习惯愈向南也就愈盛 。 在各种葱茏的蔬菜中(芋头应该既属于粮食 , 又属于蔬菜) , 芋头应该是其中身形最魁梧的吧?这个物种最大的嗜好是喝水 。 只要有足够的水 , 芋叶能长得什么程度 , 你都难以想象 。 北方之所以看不到特别惊人的芋叶 , 在于水量不够 , 不能保证芋头的需水量 , 所以长得又瘦又小 。
文章图片
汪曾祺曾经在《人间草木》中写过这样一件事 , 一九四六年夏天 , 他离开昆明去上海 , 途经香港 。 因为等船期 , 滞留了几天 , 住在一家华侨公寓的楼上 。 这是一家敝旧的下等公寓 , 住客都是三流九教跑码头的人 。 那时的汪曾祺 , 是个前途缈茫、流离颠沛的年轻人 , 带来的钱 , 买了船票 , 已经所剩无几 , 在香港这里又是举目无亲 , 连一个可以说说话的人都没有 。 有一天 , 他忽然发现了一个奇迹——一棵芋头!楼上的一侧 , 一个很大的阳台 , 阳台上堆着一堆煤块 , 不知是谁把一个芋头随手扔在煤堆里 , 它竟然活了 。 没有土壤 , 更没有肥料 , 仅仅靠了一点雨水 , 芋头长出了几片碧绿肥厚的大叶子 , 在微风里高高兴兴地摇曳着 。 汪曾祺这样写道“在寂寞的羁旅之中看到这几片绿叶 , 我心里真是说不出的喜欢 。 这几片绿叶使我欣慰 , 并且 , 并不夸张地说 , 使我获得一点生活的勇气” 。
从把芋叶称为“奇迹”看 , 当初汪曾祺见到芋叶伞柄时 , 肯定大吃一惊 , 深感震撼 。 由此我想到更遥远的事情 。 公元1097年 , 苏东坡以琼州别驾的虚衔贬昌化军(今儋州市中和镇)安置 , 生活之苦难 , 更超过黄、惠二州 。 东坡父子无室可居 , 处境十分凄凉 , 当地百姓见状 , 十分同情 , 得知苏东坡在桄榔林中建房时 , 大家一起动手搭茅屋 , 仅一个月时间 , 三间茅屋落成 , 尽管周围荒芜 , 蚊蚁滋生 , 环境恶劣 , 但诗人总算有了自己的家 。 由于茅屋处在“竹身青叶海棠枝”的热带乔木桄榔林中 , 东坡自命为“桄榔庵” 。 父子二人在庵中“食芋饮水 , 著书以为乐” 。 遥想当年 , 苏氏父子谪居的桄榔林中 , 应该有芋头种植 , 芋叶招展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潮头听涛|潮头听涛|云海踏浪,梦绕九霄
- 娘家|女子和老公吵架,欲回娘家,母亲:“先住酒店吧,别让你哥为难”
- 不幸|幸与不幸,取决于你
- 作者:黎荔有一种紫葡萄是长在地上的 童年野果山菍
- 初秋|散文:却道天凉好个秋
- |《文城》:人生不求圆满,但求知足
- 作者:黎荔多年之前 云层深处的黑暗
- 作者授权‘田氏文化’网络平台发布 美文两则田福宏 <s...|【田氏文化】古木群颂(美文两则) 文/田福宏
- 作者:黎荔今年夏天 槐花纷飞的夏天
- 作者授权‘田氏文化’网络平台发布三教庵村小学赋———学...|【田氏文化】三教庵村小学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