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医世界新媒体|感冒后咳嗽1月, 试试赵进喜教授自拟疏风止嗽汤.临床6剂愈( 二 )


少阴阴阳俱虚体质者 , 平素畏寒怕热 , 神疲乏力 , 腰酸疼痛 , 畏寒肢冷 , 小便不利 , 常见于老年人 。
厥阴体质
厥阴肝旺体质者 , 性格暴躁 , 容易冲动 , 多咽干口渴 , 胃脘热痛;

厥阴阴虚肝旺体质者 , 性情急躁 , 咽干口渴 , 头晕目眩 , 腰膝酸软;
厥阴阳虚肝旺体质者 , 平素体虚 , 形寒肢冷 , 性急易怒 , 腰膝酸冷 , 心烦失眠 。
诊治PIC经验:辨病论治
PIC以刺激性干咳为突出症状 , 患者常表现为咽喉干痒 , 痒则欲咳 , 咳嗽频繁 。
赵进喜教授认为 , 本病当归属中医“风咳”范畴 。
“风咳”作为病名 , 首见于《诸病源候论》“一曰风咳 , 欲语因咳 , 言不得竟是也” ,
明代李梴在《医学入门》对于其症状补充为“风乘肺 , 咳则鼻塞声重 , 口干喉痒 , 语未竟而咳” 。 因此赵进喜教授将本病归入“风咳”范畴 。
就本病病因病机而言 , 临床多见感冒后应用过量寒凉药 , 如双黄连口服液、清开灵口服液等寒凉清热解毒药物和辛凉的喉症含片 , 或过食生冷 , 进而出现反复的咽痒咳嗽 。
《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伤于风者 , 上先受之” , 肺为华盖 , 居于上焦 , 最易被风邪所伤 , 而引发感冒咳嗽之类的病证 。
在治疗上 , 当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 , 汗而发之” , 在外感初期 , 当用辛散宣解之品 , 甚至偏于辛温的药物以发汗解表 , 正所谓“发表不远温”之意 。
而肺为娇脏 , 不耐寒热 , 过用寒凉之品容易冰伏邪气 , 正如《素问·咳论》所言“感于寒则受病 , 微则为咳 , 甚则为泄 , 为痛”是也 。
风邪被冰伏 , 宿留于肺 , 阻滞气机 , 造成肺气宣降失常 , 肺气上逆 , 发为咳嗽 。
赵进喜教授强调 , 要未病先防 , 既病防变 。
在感冒初期 , 无论风寒感冒也好 , 风热感冒也好 , 都不可早用、过用寒凉 ,
当因势利导 , 邪气散 , 肺气利 , 则风邪无从留宿 , 自然无咳嗽之症 。
若已经出现风咳 , 当疏风散邪 , 利肺止嗽 , 遵吴鞠通“治上焦者 , 非轻不举”之意 。
自拟经验方疏风止嗽汤:
荆芥6g防风6g桔梗6g
甘草6g枳壳9g陈皮9g
薄荷(后下)6g钩藤15g
款冬花9g紫菀9g
蝉蜕12g僵蚕12g 。
本方即止嗽散之加减 , 取荆芥、防风辛温以透邪祛风;

桔梗、甘草宣降肺气以调达气机;
枳壳、陈皮和胃理气 , 护中州以畅肺金;
薄荷、钩藤为师祖祝谌予教授治疗咽痒咳嗽之对药 , 平内风与息外风并举 , 畅肺气与调肝气同施;
同时又配合款冬花、紫菀以止咳化痰 。 蝉蜕、僵蚕辛凉透邪 , 兼以息风镇咳 。
本方方意重在一个“轻”字 , 其意有三:
1.药性上浮 , 可宣散肺表之气机 , 透达腠理之邪气;
2.药物质地轻灵 , 按照传统中医取类比象的思维 , 质地轻者 , 功效在上焦;
3.用量轻 , 所用药物剂量不可过大 。
诊治PIC经验:辨证论治
1 · 太阳体质
太阳卫阳不足体质之人 , 发病后常见营卫不和之证 , 多有汗出 , 恶风 , 头项僵痛 ,
舌淡红 , 苔薄白 , 脉浮缓等表现 ,
可于疏风止嗽汤中合入桂枝汤方意 , 酌加桂枝6~9g , 炒白芍9~12g , 生姜9~12g , 或再加厚朴9~12g , 即仲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之意 ,
若兼有气短乏力等症状 ,
可仿参苏饮及麻黄人参芍药汤之意 , 酌加生黄芪15~18g , 党参12~15g以增强固护正气之功 ,
起到扶正祛邪之用 , 不过应用当慎重 , 以防闭门留寇 , 亦可直接合入玉屏风散方意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