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医世界新媒体|感冒后咳嗽1月, 试试赵进喜教授自拟疏风止嗽汤.临床6剂愈( 三 )


太阳卫阳充实体质之人 , 在感冒后常有恶寒发热 , 头身疼痛 , 无汗 , 脉浮紧等表现 , 因此在初病“风咳”之时 ,
若外束之风寒邪气尚在 ,
可合入三拗汤之意 , 酌加炙麻黄6~9g , 苦杏仁9~12g , 生姜9~12g以先去其外感之症状 ,
而后根据外感风寒邪气祛除的程度 , 调整解表散寒药物的用量 。
太阳卫阳太过体质之人 , 发病后常兼有咽干咽痛 , 咳痰黏稠 , 可酌加黄芩9g , 连翘9~12g , 牛蒡子9g , 芦根15~30g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力 ,
同时需要强调 , 此时虽有热证却不可重用清热解毒之药 , 需选用辛凉解表之品 , 务必清中有透 , 不可冰伏邪气 。
2 · 阳明体质之人
发病后常有便干等表现 , 若胃热较盛 , 可酌加牛蒡子15~18g ,
取其既能清热通便 , 又可辛凉散邪 , 待咳嗽止后 , 再酌加清热通便之药 。
若胃热阴虚者 , 过分养阴势必收敛邪气 , 因此临床上常根据患者阴虚情况酌加枇杷叶12~15g , 桑叶12~15g , 麦冬9~12g , 北沙参9~12g等 。
3 · 少阳体质
发病时常有口苦 , 口干 , 善太息 , 情绪抑郁等表现 , 可酌加柴胡9~12g , 黄芩9g ,
以疏肝理气 , 或直接合入小柴胡汤方意 ,
若肝郁日久 , 伤及肝血 , 亦可酌加当归 , 取其辛以透风 , 甘以养血 , 又可止咳逆上气 。
4 · 太阴体质
发病时常伴有大便稀溏 , 纳差等表现 , 偏于脾胃气虚者 , 可酌加生黄芪12~15g , 炒白术9~12g , 茯苓9~12g 。
偏于脾胃阳虚者 , 可稍加干姜6~9g , 炒苍术12~15g , 炒白术12~15g 。
若脾虚湿滞 , 可酌加炒薏苡仁12~15g , 茯苓12~15g 。
5 · 少阴体质

发病时常有畏寒肢冷 , 手足不温 , 神疲嗜睡等表现 , 可酌加桂枝9~12g , 炙甘草6g , 干姜6~9g , 严重者合用麻黄细辛附子汤 。
6 · 厥阴体质
发病时常伴有情绪急躁 , 咽干口渴等表现 , 可于疏风止嗽汤中加强镇肝、清肝之力 ,
可将钩藤剂量加至20g , 若症状严重 , 可和入桑菊饮、黛蛤散、翘荷汤等 。
若患者兼有胸闷、憋气 ,
可加瓜蒌15~18g , 旋覆花15~30g , 金沸草15~30g;
若兼有胸痛 , 可酌加郁金10g , 丝瓜络10g 。
医案
初诊日期:2016年12月6日 。 女 , 68岁 。
主诉:感冒后咳嗽1月余不解 。
患者1个月前因感冒咽痛 , 服用蓝芩口服液治疗 , 而后出现咳嗽 ,
咽痒则咳 , 咳嗽剧烈 , 咳痰稍多 , 色白而黏 。
查体:舌质红 , 舌苔薄黄 , 脉数 。
既往史:患者既往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史 。
西医诊断:PIC;
中医诊断:风咳;
辨证:风袭肺卫 , 宣降失司 。
治疗上遵张仲景“病痼疾加以卒病 , 当先治其卒病 , 后乃治其痼疾也” ,
治:疏风散邪、利肺止嗽 , 用经验方疏风止嗽方加减 。
处方:
荆芥6g防风6g桔梗6g
甘草6g薄荷(后下)9g
钩藤15g陈皮9g枳壳9g
蝉蜕12g僵蚕12g
炒牛蒡子15g芦根15g
连翘12g黄芩9g
白茅根30g 。
6剂 。 每日1剂 , 水煎服 。 服药6剂 , 咳嗽已愈 。
按:

本例患者属太阳卫阳太过体质 , 感冒之后过服寒凉之品 ,
邪气被闭郁而不能外达 , 导致风邪留恋 , 肺失清肃 , 宣降失职 , 故咳嗽反复不愈 。
辨证为风邪袭表 , 内有郁热 , 故治疗上选用疏风止嗽汤加清解郁热之黄芩、连翘、芦根、白茅根、炒牛蒡子 , 选药清灵 , 立法精巧 , 故能应手而效 。
赵进喜教授 , 治学严谨 , 重视经典 , 师法历代医家临床经验丰富 。
赵进喜教授治疗PIC , 辨体质、辨病、辨证“三位一体” , 治疗上重在“轻”字 , 即药性轻、药质轻、药量轻 。 应用自拟经验方疏风止嗽汤 ,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