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玲|熊玲:直面“情感与行为模式”:同理性诠释( 三 )



这里有几个死亡焦虑的象征:同传间--黑匣子--窒息感--死亡;医院--ICU--垂危感--死亡 。 乔菲的症状 , 和症状后面那个词的关联象征:同传间/急救室---黑匣子/ICU---窒息感/垂危感----死亡 。 从这些关键词里寻找更重要的词 , 是用同理诠释的不断联想、不断呈现、不断回馈 , 就一定能“回到事物本生”、还原真相的 , 当找出真相、说出真相 , 症状就好了 。 真有这么神奇 。

由此想说 , 诠释并不一定是对“事情”来龙去脉的解释 , 而重在对感受对体验的深度唤起 , 那些症状里藏的“词”会顺势不断露出 。 “词”意指潜意识世界的动机、欲望和情结 。 主体间精神分析视角的诠释 , 是一种现象学的 , 自然而然的交流和诠释 。


如果说主体间的深刻体验 , 是双方都抓住了“此时此刻在我们之间发生了什么”的相似的描述 , 产生有“相遇时刻”的感觉 。 那么 , 诠释的有效性 , 就是能击中对方的心灵 , 令他有触动 。 就像 , 听了一首好歌 , 是你听的体验告诉你 , 有被触动 , 有感动、想流泪的感觉 。 至于我们的诠释 , 是否到达了这样的有效性 , 其实在主体间场景中 , 双方是能有感觉的 , 双方“真实体验的回应”里 , 是会有反应的 。 比如 , 来访者摸着胸口说:我这个地方通畅了 , 也有说“嗯 , 这根线通了” , 这些都是被触动的感觉 。

在主体间精神分析的框架里 , 我们要做的所有工作 , 都是为了接近主体内心 , 那一个个被疏远、被屏蔽的词 , 每一个词象征着新的自我 。 我对同理性诠释更深的理解 , 是跟他者一起思考 , 一起诠释 。 如果 , 在主体间场景中我们可以做到自由的、自然而然的交流 , 可以在各个视角上藤挪闪跳 , 进行现象学的深度描述与诠释 , 然后 , 我们回到了我们自己 , 他回到了他自己 , 回到了他内在世界有所广度与深度提升的自己 , 试想 , 那是一种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 。


前两天 , 我在《”洞穴之喻“开示的生存智慧》文章下面 , 有个叫”天真之道“的留言里 , 看到了一句令人兴奋的话:人正是在无尽的”质询“与”回应“中书写着存在!我便深深觉得 , 主体间精神分析治疗 , 就体现着这个真理:人正是在无尽的“质询”与“回应”中书写着存在 。
(待 续)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