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玲|熊玲:直面“情感与行为模式”:同理性诠释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用主体间精神分析视野 , 治疗存在性不安(4)
【熊玲|熊玲:直面“情感与行为模式”:同理性诠释】
(续 前)
同理性诠释
本文最前面提到了 , 史托罗楼的主体间理论 , 是来自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 。 所以 , 在主体间关系的视角下 , 在主体双方“真实体验的回应”里面 , 助一臂之力的是现象学方法:不预设优先顺序的 , 尽可能地纯粹描述 , 以使我们“回到事物本身” , 或叫还原真相 。 完整的主体间治疗过程 , 是通过描述来理解、补充和诠释来访者当下的自我世界 。 现象学的交流 , 是一种直觉性体验交流 , 一种自然而然的呈现、自然而然的诠释 。
存在性不安的个案 , 是长程的个案 。 个案的进展 , 以及帮助个体能深入看见自己、理解自己 , 无论你从哪个维度(情感--行为模式;内心--外部关系;过去--现在我是谁)工作 , 都是要依赖同理性诠释的 。
但我们使用同理诠释的基本工具 , 是我们自己的主观的体验 , 也许我们会说我们努力去达到某种客观性 , 但从根本上来说 , 这仍然是我们主观的体验 。 关于我们可以通过同理达到多大程度的真实 , 不同学派的观点也是不同的 。
我之所以称“同理性诠释” , 是因为感觉:同理是一种感受和理解能力 , 诠释是我们对事情的主观看法 , 作为一种表达形式 , 它们没法截然分开 。 就像移情、投射之概念 , 它们在运作上实际也是没法分开的 。
存在性不安的个案 , 因被经历中的情感内容所控制 , 当事者可能不去关注其他精神活动的存在 。 如弗洛伊德所指出的 , 病人们倾向于无意识地相信经验可由事件和环境来解释 , 却不去注意事件是如何无意识地运作的 。 分析师 , 特别是那些将自己持续地浸润于病人经验的分析师 , 也倾向于被内容吸引和套牢 , 这样的卷入会使分析师在情感状态与主观现实之间的转换变得盲目 , 看不到关注点之外的东西 。 在这种情况下 , 常无法发现形式或象征并不重要 , 除非患者无意识提供了理解“深层过程”的方法、通道 。 往往 , 来访者所固着的情感状态、梦 , 是深层理解的通道 。
尽管 , 我有对皎皎的深入理解:她自己不祥的预感-----总是有被爷爷奶奶、父母“扔掉”、被外人欺凌 。 在他的记忆中 , 她永远是“多余 , 不被看见”的 , 这一经验如此深刻固着 。她这一存在性不安的源头 , 首先来自于家族权威对她的身份的轻视 , 再有父母吵架、冷战的岁月 , 也越来越流露出对皎皎的存在的忽略 , 他们都拒绝承认孩子的价值 。 虽说他们的作为是无意识的 , 但这对一个成长中的孩童 , 足以构成存在感的摧毁 。 而她至今的行为模式所存在的拘谨、刻板、被动攻击......都是跟她压抑的两组情感有关:怨恨、恐惧 。 这些长期被压抑的情感导致她一直体验着——预感风险焦虑 。 风险所指 , 在意识层面是怕像奶奶一样“疯掉” , 而在无意识深处 , 是被吞噬焦虑 。
但 , 如何使皎皎本人理解到 , 她最深层的焦虑是如何建立、维持深层焦虑的情感动力是什么 , 又如何去解构它们、如何建构新的自我呢? 或许这就是对治疗师最核心的功底要求 。 这份功底的运作形式 , 又好像是一种只可体会 , 不可言说的东西 。 若真有检视这份功底的指标 , 我想那应该是来访者的“反馈”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林庆昆|《完美伴侣》“离婚了,我就没有家了!”林庆坤为何是这个反应?
- 真正的友情,从不喧哗
- 怎么放下一个很爱的人,如果你还没放下,不妨也可以看看
- “抠门9年”攒下两套房,真正的人间清醒是这样吗?
- 小熊与白生文字中一样的句子:花自向阳开人终向前走,是巧合吗?
- 爱上你 如何让女人爱上你?这个“稀缺能力”,普通男人要学会
- 备胎 “我有备胎,等玩够再嫁也不迟”女人自信过头,想嫁才知已成笑话
- 渣男 《2022年渣男语录合集》:“既不成全你,也不放过你”
- 过年 “你媳妇回娘家过年,咱家20来口人的年夜饭谁做”“我没媳妇了”
- “草包”领导一上任,就喜欢大肆做这3件事,无一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