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玲|熊玲:直面“情感与行为模式”:同理性诠释( 二 )



(有些情感是值得反复去体验的 。 比如 , 在皎皎的情感反应中 , 她不断提到丢脸、抱怨 , 她自己认为这几乎是她 , 以及她们家族人的固有症状 , 这意味什么呢?诠释的着眼点 , 正是来访者反复出现的“点” 。既然皎皎不断提到她家族的症状 , 我想从中跟她去一起去体会、探寻“它们”的意味 , 其目的 , 以使皎皎能看清自己的行为模式背后的情感驱力 。 借助体验回应的进展 , 皎皎会呈现她感觉丢脸的地方:(挺多的)小到不敢跟同学一起逛街购物 , 怕被看见自己节俭;大到不敢集体中发言 , 怕说错话、怕情绪失控 , 说到底的怕 , 是怕“像奶奶一样患上精神病” 。 在对抱怨的体会中 , 她发现除了父亲以外的所有角色 , 包括自己也是爱抱怨的 , 她比较多的讲到了目前跟男友关系中 , 她感受到的不安、不满情绪 , 只是不敢表露 。 皎皎逐渐有对自己“症状”的理解 , 自己那一贯的乖巧顺从、一贯的回避表现、隐忍、好幻想等行为特质 , 除了跟她过去家庭成员的行为模式有关 , 还跟她内心多个自我冲突、和压抑的恨有关 。 )

关于诠释的有趣和有效性 , 我的体会是 , 精神分析的视角或某些观点 , 是触及你“诠释”灵感的宝贵源泉 , 就像任何艺术创作 , 是离不开灵感的 , 而精神分析本就是一门艺术 。 比如 , 比昂关于“不确定”“无中生有”'符号隐意“的思想 , 比如拉康的观点“症状中藏着一个词” , 如同弗洛伊德所说“一个症状很清楚地在那里 , 当你把一句话 , 把那个词说出来 , 症状就好了” 。 意思是 , 把潜意识上升至意识 , 意识转换成语言 , 语言凝结成一个词 , 你把那个词说清道明 , 症状就消除 。 我们可进一步思考:每个症状里面都有一个词 , 比如贪食症——后面是母爱缺失的心里空洞 , 厌食症——后面是被控制的绝望 , 根是亲子关系有问题;强迫性伤害意向——潜意识是愤怒或想伤人的攻击性压抑 , 根仍然是早其亲密关系的问题 , 等等 。


那么能使症状里的东西显现 , 使”潜意识上升意识 , 意识转换成语言 , 语言凝结成一个词”肯定有一过程 , 要素很多 , 但其中的同理诠释 , 可算“点睛之笔”的要素 。 正是精神分析的观点 , 给了我同理“诠释”的许多灵感 , 至少会令我在治疗的主体间关系里 , 特别敏感、执意想要“追寻”、“接近”来访者各种症状后面的那个词......而这个过程中 , 是贯穿了或浅或深的不同形式的诠释(如隐喻性故事、象征性解释) 。 种种诠释必然要影响对象主体的感受 , 也必然会“引发”对象主体 , 对自己那些症状、梦里边的“词”是什么的自我诠释....比如皎皎在第56次以后表达过:“我的过去在感情和表达感情上是完全匮乏的 , 我不知爱是什么滋味....我也发现 , 我对情绪失控、对未来的害怕 , 好像是一直停在过去的那种——没人疼没人管没人要的害怕中 。
随同理性诠释的进展 , 令皎皎对自己有新发现 , 觉得自己很容易去寻找情绪的来源 , 能更多去理解自己行为背后的一些意义 。





补充一点 , 诠释的有效性并非“深刻解析” , 而是在关键点停留、线性追寻“此时此地的感受” , 达到“把那个词说出来 , 症状就好了”的神奇出现 。 为给大家有个视觉的印象 , 我举一例子 ,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亲爱的翻译官》第24集里有一片段 , 比较集中展现了这个神奇 。 剧中两主角:由黄轩扮演的主任翻译官程家阳 , 杨幂扮演的实习翻译官乔菲 , 乔菲患有严重的幽闭恐惧 , 她的职业理想势必要具备同传翻译能力 , 可她一旦进同传间 , 别名叫“黑匣子” , 她就惊恐不安 。 程家阳作为翻译导师也是心理医生 , 对乔菲进行“同传”训练的同时 , 进行了N多次“同理性诠释”的心理对话 , 在第24集约有10来分钟时间 , 心理医生并没有给她什么深度诠释 , 只是追问她的感受 , 在每个关键点出现后的感受(如 , 程:看到”座位“什么了 , 乔”好像座位上的人有危险“ , 程:”玻璃“怎样了 , 它使你想到了什么) , 以促使乔菲联想、联想 。 直到后来有了那个神奇出现——说出症状里面的词 , 症状就好了 。 即 , 乔菲终于说出了害怕同传间的根源——小时侯在医院ICU急救室 , 只能隔着玻璃 , 目睹母亲生命垂危的恐怖场景 。 之后 , 她很释然 , 也不再恐惧同传间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