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亿中国老人,困在智能生活里
文章图片
10个老年人中有8个都是上网困难户 。 在我国 , 60岁以上老年人有2.49亿之多 , 互联网渗透率不足2成 , TA们正成为数字时代的“难民” 。 在健康码、数字支付、人别识别等智能操作面前“举步维艰”的社会民生新闻屡见报端 。 上周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 , 以帮助老年人更好地享受数字时代的便利 。 这是国务院层面在继2017年《“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之后 , 第一次如此广泛而具体地 , 给出关于老年人智能生活改善的针对性指导方案 。
老年群体是一个潜在的、巨大的消费市场 。 疫情加速银发群体数字渗透率 , Q3老年人手淘月活跃度同比增速远超其他年龄组 , 高出整体29.7% 。 老年群体消费金额3年复合增长率达20.9% , 疫情期间消费增速位列第二 , 仅次于00后 。
01.同为数字难民 , 困境各不相同
更多内容↓↓↓1/111234567下一页老年 , 意味着感知力减弱、反应速度下降、生体机能变差 。 老年人对颜色的辨识度比正常人低25%-40% , 有些皮肤区的感受会完全消失 。 智能设备的设计者多为感知力正常的中青年人 , 看似交互简单的智能屏幕 , 很多老年人会在视力、操作、流程等各方面遇到障碍 。 对很多老人而言 , 智能生活并不是便捷生活 。
但人群的正态分布、非均质化 , 存在于每个群体当中 , 老年群体也不能用年龄一刀切 。 同样是65岁的老人 , 有人快速学习然后玩抖音6得飞起 , 给主播刷礼物刷到儿女嫉妒 , 也有人连跑车站6趟都买不到看女儿的车票 , 无奈下跪大哭……
相比原生于互联网的Z世代 , 老年人多数都是被动“触网” , 大体可分为互联网“夹生”和互联网“陌生”两类 。 夹生和陌生的分界 , 在于其变老之前对互联网的了解和认知程度 , 一部分人在退休之前已经开始在生活工作中使用互联网 , 有一定适应能力 。 也有一部分老人在过往的生活经历一直处于脱网状态 , 对互联网陌生 。 这与其原本的受教育程度、工作背景、基础建设等都有关系 。
整体而言 , 目前接触互联网的老年群体 , 根据其上网后的行为习惯 , 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文章图片
“被迫”学习型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意愿都较强 , TA们多为国企或事业单位退休 , 能在别人指导下学会基本的智能应用操作 , 也能自理日常智能生活 。
尝新探索型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中等 , TA们多数为家庭主理人 , 会积极尝试通过互联网买到全家老小都需要的好东西 。
正能量社交型的学习意愿主要消耗在社交类APP上 , TA们热爱社交、喜欢分享 , 希望通过互联网建立与外界的连接 。
“弃疗”自乐型学习意愿较弱 , 多数是因为曾经历过不好的数字体验 , 所以选择在线下生活中自得其乐 。
子女依赖型学习意愿与学习能力都较低 , 主要依靠子女实现各类智能操作 。
02.智能困境:不方便+不主动+不信任
1)看病就医-不方便
“不得不学 , 用得多了才能学会”
看不懂、步骤多、字号小、反馈慢、无指引等 , 都是老年人使用数字智能医疗系统的障碍 。 不管是7点半就挂不到的号 , 还是做完检查等不到的检查报告 , 都是老年人在智能看病中遇到的难题 。
上海黄浦61岁的刘建林 , 因为“三高” , 需要定期去医院做检查 , 一开始电子挂号、预约、取报告什么的都要儿子请假来帮忙 , 但架不住儿子假期有限 , 后来只能硬着头皮自己上 , 学了5、6遍终于会用了 。 虽然每次也还是需要志愿者帮忙操作 , 不过现在 , 刘大爷已经可以熟练地缴费、取报告了 。 “虽然是不得不用 , 但用习惯了也觉得还挺方便的 , 比原来人工窗口的确快了不少 , 取个检查报告不用再在人工窗口排队等叫号了 , 算好时间直接就能从机器上打印出来 。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中国最有名的3座名山,你都去打卡了吗?有生之年建议都去一趟
- 我们在评论美国,美国也在评论中国,“走着瞧”将在未来评论中美
- 唯一被印在外国钞票上的中国人,凭自己的力量,拯救一个国家
- 好家云店年度策划:致敬!了不起的中国数字小店
- 中国的8个人间天堂,在渐渐消逝
- 7旬老人手绘人民币母版,我国9成假币出自他手!2014年被判刑入狱
- |发展心理学:为什么很多老人到了70岁就去世了,根本原因是什么?
- 老人|一位七旬老人的晚年:退休金8000,在儿子家被当成香饽饽
- 重读《老人与海》:善良或是多变?硬汉精神我们又该如何去理解?
- 写给丧偶老人:你要记住,无论多难过,有三件糊涂事也别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