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志|神仙爱情,其实也不过如此。( 三 )
在我离开这世界以前 , 总会记着 , 这世上有一个人 , 他为了我把生活的均衡失去 , 他为了我 , 舍弃了安定的生活 , 而去在伤心中刻苦自己 。 而沈从文的情书 , 还是源源不断地寄来 , 有的情书甚至长达六页 。 靠着那一摞沈甸甸的情书 , 沈从文终于敲开了张兆和的心门:
1932年夏天 , 沈从文来到苏州 , 用一本小说的版权费给张兆和买了一份礼物:一套英译精装俄国小说 。 在张允和(张兆和的二姐)的助攻下 , 苏州九如巷上明媚的阳光 , 见证沈张关系的升温 。 在之后的接触中 , 沈从文与张父相谈甚欢 , 但内敛的沈从文没有当面提亲 , 而是拜托张允和征询张父的意见 , 并对张兆和说:“如果爸爸同意 , 就早点让我知道 , 让我这个乡下人 , 喝杯甜酒吧 。 ”几天后 , 沈从文收到了两封电报 , 一封是二姐张允和发来的 , 上面只有一个字:“允 。 ”而另一封 , 则写着只有他能明白的一句话:“乡下人 , 喝杯甜酒吧!”
他这不顾一切的爱 , 却深深地感动了我 。
沈从文和张兆和合影1933年9月9日 , 沈张二人在北京成婚 。 三年零九个月 , 几百封情书 , 将原本属于两个世界中的人 , 结合到一起 。 0 5蜜月叶圣陶曾赞誉:“九如巷中张家的四个女儿 , 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 一辈子 。 ”在沈张刚结婚的第一年 , 这句话的确是恰当的 。 拒绝了岳父馈赠的小两口虽家徒四壁 , 但生活却很温馨 。 小院中有一棵槐树一棵枣树 , 沈从文便将两人的小家称为“一槐一枣庐” 。 从此 , 张兆和成为沈从文最亲爱的“三三”(张兆和在张家四姐妹中排行第三) , 沈从文成为了张兆和的“二哥” 。
此时的沈从文充满了幸福感 :“另一种温柔的幻影已成为实际生活……给我对于生命或生活一种新的经验和启示 。 一切都似乎安排对了 。 ”不久 , 沈从文母亲病危 , 他匆匆赶回湘西 , 临行前 , 与张兆和约好 , 每天写一封信 , 报告沿途所见所闻 , 《湘行书简》正是这段甜蜜思念的见证 。
沈从文从常德桃源逆水而上 , 沅水上的8天时间 , 他给张兆和写了38封书信 , 而在张兆和的回信中 , 也充满温情 , 全然不见了“我顽固地不爱他”时候的影子 。
新婚中的沈从文 , 迎来了创造力的大爆发 , 《边城》就写于这一时期 , 小说中“黑而俏丽”的翠翠 , 原型便是张兆和 。
沈: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 , 用半个日子写文章 , 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 , 别的事全不能做 。 张:乍醒时 , 天才蒙蒙亮 , 猛然想着你 , 猛然想着你 , 心便跳跃不止 。 沈:“三三 , 乖一点 , 放心 , 我一切好都好!我一个人在船上 , 看什么总想起你 。 ”……
但在《边城》的结尾 , 美好的爱情故事却以悲剧告终 , 沈从文曾感慨:“一切充满了善 , 然而到处是不凑巧……”这也是沈张二人婚姻开始出现裂隙的一种映照 。 0 6纷争与大多数家庭一样 , 沈张的婚姻矛盾首先是从内部开始的 。 当一个人只追求浪漫的爱情 , 一个人只在乎柴米油盐 , 两个人的相处便少不了龃龉 。 当年 , 少年沈从文独上北平 , 穿着薄衣在大雪纷飞的小屋里写作 , 三天没有吃东西 , 最后得到郁达夫的接济 , 慢慢在文坛扬名 。 这让本就十分讲义气的沈从文更加乐善好施 。 据二姐张充和回忆:“时常有穷困学生和文学青年来借贷 , 尤其到逢年过节 , 即使家中所剩无余 , 他总是尽其所有去帮助人家 。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青未了|踌躇满志才是少年最美的风景
- 余秀华 脑瘫女诗人余秀华,含着黄连汤出生,却活成了身残志坚的全国楷模
- 孩子|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少言少语
- 本文转自:兵团戒毒如果你不握紧拳头 励志人生:成功之道,贵在坚持!
- 让人惊艳的句子,走心励志,读一遍受益终生
- 这个全国技术能手组装电脑不靠“视觉”靠“心灵”
- 张志军|死刑犯张志军:逼女儿离婚占家产,赶女婿出门,刺死女婿一家3口
- 非常正能量的励志早安语录
- 每日正能量励志句子,元气满满,阳光向上
- 佟志|三读《金婚》原著:“70岁还惦记李天骄”的佟志,败给了柠檬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