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从来都不是一个“吓人”的节日:不忘先祖,不失良善,不负韶华


中元节,从来都不是一个“吓人”的节日:不忘先祖,不失良善,不负韶华
文章图片
本周日 , 就是中元节了 , 这个节日 , 在民间俗称“鬼节” , 因为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 , 又称七月半 。
中元节只是道教的说法 , 在佛教中 ,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 , 叫盂兰盆节 。
在中元节前 , 网络中会出现大量与中元节有关的文章 , 但多是诸如中元节禁忌、中元节不能做什么事之类的 。 无疑 , 网络中的各种消息 , 给中元节增添了许多“吓人”的色彩 。
但实际上 , 中元节 , 从来都不是一个“吓人”的节日 。
中元节,从来都不是一个“吓人”的节日:不忘先祖,不失良善,不负韶华
文章图片
七月十五是秋后第一个月圆夜 , 此时暑热刚褪 , 清风正在霏微潜入 , 不似中秋时 , 已是夜凉如水 。
中元节是道教的叫法 , 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 , 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
传说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 , 于是这三天分别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 , 其中上元节即为元宵节 。
这一天 , 既是民间俗称的“鬼节”、“施孤” , 也是佛教的“盂兰盆节” 。
更多内容↓↓↓1/6123456下一页中元节让我们知道自己来源 , 明了自己的历史 , 看清了未来的方向:不忘先祖 , 不失良善 , 不负韶华 。
中元节,从来都不是一个“吓人”的节日:不忘先祖,不失良善,不负韶华
文章图片
1
慎终追远 , 不忘先祖
中元节,从来都不是一个“吓人”的节日:不忘先祖,不失良善,不负韶华】老人们都说 , 中元节这天 , 地官会打开地府之门 , 让已故的亲人回家 , 再食一回人间烟火 , 再度一次月圆之夜 。
所以 , 为了缅怀先祖、祭拜地官 , 人们会准备丰盛的祭品 , 烧香焚纸 , 点荷灯为亡者指明回家的路 。
祭祖时 , 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位请出来 , 恭敬地放到专门的供桌上 , 除了供品以外 , 还要向先人汇报自己这一年的言行 , 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
其实 , 祭祖和迷信不迷信没有任何关系 。 孝是中华文化根 , 敬是中华文化本 , 千万年来中华文化依此二字生生不息 , 源远流长 , 海纳百川 。
中元节的祭祖就是圆满孝敬之道的体现 。 “心生则种种法生” , 以一颗虔诚的心 , 感恩祖宗的心去祭祖 , 将牵挂和思念分享给黄泉下的亲人和那个世界 , 让人间和另一度空间像月亮一样圆满 。
焚香悠然凌空去 , 思念缥缈随风还 。 这是生者对亡人的思念与怀念 , 这是一个世界与另一个世界的告慰 。 前人做给后人看 , 后人留给后人悟 , 年年岁岁 , 岁岁年年 , 直至今日 。
曾子曰:“慎终追远 , 民德归厚矣 。 ”对亲长送终要尽礼尽哀 , 对先祖祭拜要诚敬追思 , 这样民风自然朴实敦厚 。
生命就像一棵树 , 先祖是树根 , 父母是树干 , 我们就是树上的果子 , 我们和父母、先祖永远是一个整体 。
慎终追远 , 如果只注重形式 , 甚至于造成迷信 , 那就毫无价值 。 倘若明白真正的用意 , 了解不忘根本的道理 , 寄以世代相传的良好家风的厚望 , 那才真正有价值 。
而孝道 , 不仅是每年祭祖之日才该有的仪式 , 而要落实在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处 , 时时想着父母 , 竭尽全力让父母生活的更快乐 , 更美满 。
斯人已逝 , 生者常思 。 于我们而言最重要的 , 还是眼前人 。
中元节,从来都不是一个“吓人”的节日:不忘先祖,不失良善,不负韶华
文章图片
2
懂得敬畏 , 不失良善
鬼节不是迷信 , 在科学发达的今天 , 也依然有意义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