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许多孩子都在整齐划一的学校和隐秘多样的家庭之间艰难穿行( 二 )


在成为儿童文学作家之前 , 维特克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经历和人生阅历 。 她在大学主修戏剧 , 毕业后做过编剧、采访人员、通讯作家 。 为了谋生 , 她年轻时做过很多零工 , 在工厂打工 , 卖过鞋 , 做过DJ(打碟者)、服务生……在她看来 , 这些尝试和经历帮助她成功找到了表达自己的方式 。 正如玛格丽特·杜拉斯所说的那样 , “任何时候 , 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写作对象 。 ”在记录这些经历的过程中 , 维特克学会了写作 , 找到了自己的写作风格 。
下文是新京报采访人员对约·维特克的专访 。
采写 | 何安安翻译 | 张雨婷
1
当一个孩子进入学校 ,
他便进入了一个与家庭不同的世界
新京报:你创作《我家没有英雄》的灵感来自哪里?
约·维特克:在《我家没有英雄》这本小说中 , 有一个主题对我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 那就是社会阶层的分化 , 这一点在我的作品中经常出现 。
这部小说的灵感有两个来源 。
第一 , 这其实是我自己的故事 。 我的家庭喜欢读书 , 说起话来也比较注重言辞 。 不过 , 我的家庭属于工薪阶层 , 有一些堂兄弟不那么有文化 。 我的父母日常使用的语汇也不是很丰富或者说恰当 。 在我读书的私立学校里 , 有许多来自特权阶层或者高知阶层的女孩 , 所以我很早就意识到了社会是由许多不同阶层所构成的 , 而且也认识到我自身存在的许多缺点和不足 。 莫里斯来自和我差不多的家庭 , 我们对自身的生长环境有着类似的“羞耻感” , 这种“羞耻感”来自于他人的目光 。
在我创作这本书的那段时间 , 我居住在法国南部城市一个历史悠久的街区 , 那里住着许多艺术家、吉普赛人和普通工人阶级家庭 。 这也是我的另一个灵感来源 。 我被各种语言、文化 , 还有节日氛围环绕着 , 写出了这部小说 。 有时我走在那个街区 , 附近的居民会大声嚷嚷 , 还会说脏话 , 但氛围很欢乐 。
我创作这个故事当然是想让大家多关注他人 , 无论他们成长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是什么样子的 。 而且 , 孩子们普遍很喜欢莫里斯的大哥提蒂这个人物 , 他是个小混混 , 但同时也是一个脆弱的年轻人 , 他没什么文化 , 但随着故事发展 , 他变得越来越好了 。 提蒂说话不注重言辞 , 用词不丰富 , 但他其实很有悟性 。 这个人物很敏锐 , 有利他思维 , 而且会往好的方向发展 。
新京报:确实这种事情是很常见的 , 同一个班级的孩子 , 彼此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生活条件 。 在故事中 , 莫里斯需要在一贫如洗、嘈杂如闹市的家庭世界和举止文明的学校世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中进行切换 , 而出身于富裕家庭的伊波利特却不必如此 。 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孩子平和地看待这些不同?如何在维护孩子的自尊和呈现社会的真实一面之间寻找平衡?
约·维特克:我想 , 公立学校是让孩子与其他阶层和社会背景人群相融合的最佳方式——无论来自什么样家庭的孩子都可以进入公立学校学习 。 但这种方式最大的问题是 , 孩子们从小就需要面对课业竞争 。
当我得知有些父母从幼儿园开始就要把孩子送进“最好的学校”时 , 我感到非常震惊 。 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应该有什么“最好的学校”——这类学校通常收费昂贵 , 来自普通家庭的孩子根本无法进入 。
所有的学校都应该是最好的 。 学校所教授的不应该仅仅是顶尖教师所提炼和传授的知识 , 更应该是对世界的倾听、开阔的眼界 , 对其他文化的好奇心 , 以及与自我、世界对话的能力 。 我们不应该仅仅看到一种文化 , 而应该看到各式各样的文化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