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 , 法国开始流行在线教育 , 将孩子们禁锢在家中 , 这是一种危险的倒退 。 孩子们需要开放的环境 , 以及与出身于不同阶层的人们接触的机会 , 这样才能开阔眼界 , 充分认识到社会中存在着不同阶层 , 并且尊重彼此之间的差异 。
新京报:莫里斯一家的生活在一些人看来很有点“小市民”的意思 , 他们的说话方式也非常“市井” , 比如莫里斯的大哥提蒂不说“男子汉” , 而是说“爷们儿”“哥们儿”;说打架时 , 用的词是“干仗”;说“走”的时候 , 用的词是“赶紧闪” , 等等 。 你会担心那些“市井气”的语言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吗?
约·维特克:其实在法国 , 这本书很受老师们的欢迎 , 优雅的语言和粗俗的俚语掺杂在一起 , 可以让孩子们体会到语言的乐趣 。
小说中的很多俗语、街头语 , 学生们喜欢让老师大声朗读出来……他们尤其喜欢我在书里写的对话!他们喜欢书里将优美的文字、语句和俗语混在一起的表达方式!
这部小说也获得了文学意义上的成功 , 获得了许多奖 , 也被翻译成其他语言出版 。 我得知中国的孩子很喜欢我的小英雄莫里斯的故事很感动 。 还有一个十岁的孩子跟我说过:“你的书好棒 , 因为莫里斯家里人说起话来和我家里一样!这在图书市场上很少见!”
大家都知道 , 孩子们其实都挺懂俗语的 , 不过他们很保守 。 他们知道哪些话是俗语 , 哪些话很正式 , 也很看重对话之外的优美文字!提蒂说的那些“市井话”可以逗他们开心 , 但他们很清楚一个人在社会上是不能这样表达自己的 。 我相信 , 想让语言传承下去 , 我们必须承认它的多样性 , 了解它的历史和演变过程 。
新京报:莫里斯重新定义了自己心目中的英雄——那些热爱生活并为之努力拼搏的人 。 在生活中 ,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真正的英雄?
约·维特克:关于英雄的问题是很有趣的 。
我开始创作这部小说时 , 对自己说 , 我的莫里斯要从他的家里找到一个英雄 。 对他来说 , 这件事可不好办 。 小莫的想法还挺异想天开的 。 他们一家人为了让他开心起来 , 让他重新抬起头来 , 一起踏上了寻找家族英雄的旅程 。 所以这部小说讲的故事也跟自尊这一点有关 。
在这里 , 我想将历史中伟大的英雄(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勇抵抗的叔叔们)和日常生活中的英雄(爸爸妈妈、兄弟姐妹 , 还有莫里斯的妈妈)放在一起谈谈 。
人们往往会好奇 , 促使英雄做出英勇行为背后的勇气是从何而来的?无论这些勇气来自于个人——深思熟虑的、自愿做出的行为 , 还是社会——对社会等级秩序的服从 , 英雄的背后总是伴随着牺牲 。
莫里斯的妈妈是一位全身心投入的家庭主妇 , 为了孩子 , 她放弃了自己的职业 。 这些从不被我们正面谈论的家庭主妇 , 她们在社会和父权制等级中经常被忽视 。 我想强调的是 , 她们往往是杰出的女性 , 尽管大家看不到她们的这一面 。 有趣的是 , 在法国历史上 , 因为孩子挨饿而爆发的女性在革命中很普遍 。 比如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和巴黎公社那次革命 , 其中的女性虽然没能被载入史册 , 但她们一直都在坚持战斗 , 而且非常英勇 。 只是在由男性书写的历史中 , 她们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
至于夏尔舅姥爷 , 那其实是我舅舅查尔斯的故事 。 在创作这本小说时 , 我用到了我们的家庭相簿 。 1944年7月24日 , 我的舅舅在法国布列塔尼的坦泰尼亚克遭到了法国民兵的机枪扫射 。 在写作的时候 , 他的照片一直被我放在桌子上 。 如同书中夏尔舅姥爷的妈妈一样 , 我妈妈很少会谈到家中这个年轻的英雄 。 对她而言 , 查尔斯不是英雄 , 而是她非常想念的兄弟 。 就像书里写的那样 , 人们在布列塔尼为我舅舅建立了一座纪念碑 。 我常常怀着钦佩和悲伤的心情想起他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老人|“新型不孝”日趋蔓延,大城市的孩子觉得潇洒,老人却焦虑不已
- “新型不孝”日趋蔓延,大城市的孩子觉得潇洒,老人却焦虑不已
- 孩子|写给懂事的女生:越自私才会越快乐
- 溺爱出逆子!还在惯孩子的家长,赶紧看看这2个例子
- 陈豪视太太为人生天使,结婚9年每天拥抱,让孩子在有爱环境长大
- 男子做上门女婿7年:孩子不跟我姓,吃饭不能上桌,身上没超过30块钱
- mother|越是无能的妈妈,越热衷于做以下几件事,耽误孩子前程还浑然不知
- 熊孩子_育儿|听完高铁上熊孩子家长的话,才知有些孩子,为什么过不好这一生
- 越是无能的妈妈,越热衷于做以下几件事,耽误孩子前程还浑然不知
- 女子离婚后见女儿以拾荒为生,递钱给孩子可她拒收:我能养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