塌方|惊险:1981年,我们差点遭遇迫龙沟大塌方…( 二 )


【塌方|惊险:1981年,我们差点遭遇迫龙沟大塌方…】这种情况下来不得半点犹豫 。我们7个人用最快的速度开始卸水泥 。当时我们开的解放牌货车,装的4吨水泥,水泥是用牛皮纸包装的,每袋50公斤(100市斤),一台车上装载的80袋,每人要扛十多袋啊!由于82号车的周围都有流水,牛皮纸包装的水泥是不能见水的,我们要把水泥扛到100多米远,干燥的公路上堆放 。我们扛着100斤重的水泥袋,踩着泥泞路来回飞奔 。那时候,我们都是十八九岁、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遇到危难时刻,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半小时左右就把一车水泥卸完了 。把车上的水泥卸下来,果然把空车开上去了 。空车开上去后,卸下来的水泥离车更远了 。这时候谁也不敢松劲,大家又扛着水泥袋在泥泞路上飞奔,上衣被汗水浸透了,裤子被泥水湿透了,大家全然不顾,一鼓作气把卸下来的水泥装上了车 。
天完全黑了,我们必须尽快离开这个危险地段 。我们三台车向前开了大概两三公里,找了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停了车 。我和班长顾寿拿着手电筒查看了前面的路况 。晚上在大塌方行车是非常危险的,不能继续前行了 。大塌方的路段14公里,许多地方是回头弯,打几个倒车才能转过去;许多地方是便桥,只能一台车通过,通过有些便桥还是后轮外胎悬空的;许多地方紧靠迫龙江,稍不留神就有掉进迫龙江的危险 。于是,我们决定就地过夜 。虽然我们停车的地方比较开阔,但毕竟在塌方区,随时都有被泥石流冲走的危险,整整一夜大家都不敢睡觉,好不容易熬到了天亮 。晚上看不清楚,天亮了,大家相互看着,7个人从头到脚都是水泥,只有眼睛是动的,简直就是7尊雕塑 。这是川藏线汽车兵的雕塑!
塌方|惊险:1981年,我们差点遭遇迫龙沟大塌方…
文章图片
作者冯正荣(左二)、文中出现的班长顾寿(左三)
就在我们通过大塌方的当天,我们卸装水泥的地方发生了多年一遇的大塌方,川藏线彻底中断 。那天如果我们不采取紧急措施,三台车,7个人可能就被泥石流冲走了,我们这7个人就成了“川藏线上七英雄” 。这是多么危险的一次经历啊!
回想那个年代,我们跑高原一天只有一毛钱的补助,而且到了新都桥以西才有补助 。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下,干部战士凭什么安心川藏线工作?凭的是为部队建设做贡献的朴素感情;凭的是干好工作的满腔热情;凭的是革命加拼命的奉献精神 。
如今的通麦迫龙沟大塌方已经彻底改变了模样 。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对大塌方进行了改造,修建了102隧道、飞石崖隧道、小老虎嘴隧道、帕隆1号隧道、帕隆2号隧道和通麦特大桥、迫龙特大桥,“五隧两桥”穿山跨河,取代了原有的危险路段,成了川藏公路新的地标性景观 。通车时间由过去的两三个小时,缩短为现在的二十多分钟,过去那种提心吊胆过大塌方的情况完全不复存在了 。
塌方|惊险:1981年,我们差点遭遇迫龙沟大塌方…
文章图片
作者冯正荣
(注: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冯正荣 甘肃省酒泉市人,1954年2月出生,1972年12月入伍,入伍后就成了川藏线上的一名汽车兵 。曾任连队文书,营部书记,连队副指导员,指导员,副教导员,宣传股长,兵站站长,宣传科长,大站政委,干休所政委 。曾四次荣立三等功 。2003年在部队退休后,一直在川藏兵站部机关帮助工作到2021年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