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事业健康|处暑 | 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二 )


东北、华北、西北等地的雨季此时宣告结束
所以这些地区
需在处暑到来前做好蓄水、保堤工作
以防秋种期间出现干旱情况
延误冬作物的播种期
而南方地区的风
虽然已经能带给人体一定的凉意
但气温却没有很大程度的降低
仍处于高温时段
故南方地区也有
“小暑大暑不算暑 , 立秋处暑正当暑”之说
【情感事业健康|处暑 | 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华南、西南、华西地区
仍处于雷暴天气较多的情况
降雨相对来说较足
此时南方地区的棉花作物
处于裂铃吐絮、等待收摘的时候
所以种棉花的农人往往希望
此时的天气多是晴天
能保证收摘活动的顺利进行
棉花得以在秋后上市
但处暑时的水稻作物正处于孕穗期
对水分的需求量极大
所以种水稻的农人则希望此时多为雨天
以保证水稻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能够茁壮成长
在古人眼中
鸟类会比其他生物更早感知时令的变化
处暑时的老鹰
已早早地开始大量捕猎其他鸟类
并将他们堆放在一起
看起来像是在祭祀
但其实是在为越冬工作做准备
(处暑三候之一候鹰乃祭)
此时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
充满了肃杀之气
(处暑三候之二候天地始肃)

黍、稷、稻、粱等大多数谷物
也多在此时成熟
秋收大战逐渐拉开帷幕
(处暑三候之三候禾乃登)
因此时正处于农作物成熟的时刻
所以古时人们多会举行各种仪式
来祭祖以及拜谢土地公
以期有个好收成
秋意初步显现的处暑
也是人们出游迎秋赏景的好时节
民间素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
便是指此时天空中漂浮的云朵
已经不再是夏季灰黑浓密的积雨云
而是更加赏心悦目的卷云或淡积云
白居易在《早秋曲江感怀》中提及的
“离离暑云散 , 袅袅凉风起”
便是对此时天气变化的最好表述
因处暑的交节时间
多与民间“七月半”的时间相近
所以除了祭祀、迎秋习俗外
还有与之相关的“放河灯”习俗
即在“荷花灯”的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
于“七月半”时
将其放入江河湖海之中 , 任其漂流
以此达到普渡水中落水鬼
和其他孤魂野鬼的目的
对沿海地区的渔民来说
处暑之后是渔业收获的高峰期
浙江省沿海地区每年处暑时
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的开渔节
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并以此祈求有个好收成
处暑的气候特点是早晚温差大
降水少 , 空气湿度低
虽在气象上显示已经“出伏”
但仍有一定暑气残留
人体的脾胃功能较弱
所以此时不宜过食辛辣、油腻的食物
以防引起积食
可多食用梨、葡萄等水果
百合、菠菜等蔬菜
以达到清热化湿、健脾化湿、润肺滋阴的效果
而气温下降、昼夜温差加大的情况
往往会使人们
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感到不适应
所以此时需注意随天气变化随时添衣
以免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
此时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
所以出入车站等人流量较大的场所时
仍需佩戴口罩
在电影院等密闭场所中
则要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
同时细菌和病菌的爆发率
此时也会大大提高
所以大家要坚持勤洗手、多消毒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将病菌和细菌有效隔离在外
保证人体健康哦!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