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者|“不想再善解人意了”:共情者的10种天赋和痛苦( 二 )


共情者|“不想再善解人意了”:共情者的10种天赋和痛苦
文章图片
图/Deanna Troi , 科幻小说中的典型“神使” 。
精神病学家Judith Orloff首先将神使(Empath)这一概念引入了人格描述(她本人也是一名神使) , 她认为 , 神使是对情绪高度敏感的人 , 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 “共情”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
那是一种什么体验呢?
“共情”(Empathy)本身是一种能力 , 是一种理解别人的想法、体会别人的感受 , 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Bellet,1991) 。
可是 , 当这种能力无法自控、或者超出了身心的承受范围 , 我们就会遭到一种“反噬”:
1)共情者更容易产生慢性疲劳:
就像演员沉浸在电影角色中无法“出戏” , 共情者可能会沉浸在他人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通常 , 共情者不只是“照顾”别人的情绪 , 而是“吸收” , 就好像对方经历的一切 , 都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临床观察发现 , 当共情者被他人的情绪淹没时 , 他们可能会出现惊恐发作、焦虑、抑郁以及慢性疲劳等心理和身体症状 。
而《Health Psych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同样发现 , 父母的共情能力越强 , 他们越有可能经历慢性炎症的困扰 。可见 , 共情力并不总是一份“礼物” 。
共情者|“不想再善解人意了”:共情者的10种天赋和痛苦
文章图片
2)共情者更容易在关系中感到孤独:
当然 , 普遍理解中 , 共情力是人和人之间联结的纽带 , 但对于共情者来说 , 过度的共情往往会毁掉他们的人际关系 。
研究发现 , 共情者对社会刺激高度敏感 , 但却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刺激 。因此 , 他们经常干脆“封闭”自己的感觉 , 或者对人际互动保持消极的期望 。
丹麦家庭治疗师Jesper Juu甚至将共情力和攻击性称为“存在的双胞胎” 。一个共情者 , 可能会更加快速、准确地预测到对方是否有隐藏的冷漠、拒绝和威胁性 , 这让他们在其他人眼里看起来“太容易生气了” 。
3)共情者更容易陷入“功能性的交往”:
孤独 , 并不意味着共情者没有深度的人际交往 。恰恰相反 。
因为共情者的同理心 , 他们常常在一段关系中扮演着“倾听者”、“帮助者”、“疗愈师”的角色 , 而他们也乐于使用这样一种直觉式的、深度暴露式的交流互动 。
有失恋的朋友 , 找他们梳理和分析感情状况 , 有迷茫的朋友 , 找他们聊人生、聊理想 。但一切仅限于此 , 下一次再联系 , 可能就是对方“又”出现了什么感情问题或者人生困扰 。
共情者|“不想再善解人意了”:共情者的10种天赋和痛苦
文章图片
总之 , 共情者的人格特质 , 让他们像是一个“摆渡人” , 而围在他们身边的 , 大多数是想要坐船、而非同行的人 。
共情者|“不想再善解人意了”:共情者的10种天赋和痛苦
文章图片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