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者|“不想再善解人意了”:共情者的10种天赋和痛苦( 三 )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共情者?
你可能会怀疑 ,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种人格特质 , 能对他人“感同身受”?
学术界一开始也是这样怀疑的 , 毕竟大多数关于共情者的研究 , 都依赖于“自我报告” 。
但根据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 , 它通过研究镜像触觉联觉 , 客观地衡量了共情能力 。
结果显示 , 大约1%到2%的人是真正的共情者 , 而临床心理学家Helena Rempala认为 , 这个数字可能更高 , 大约10%到15% 。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共情者?
1)可能与大脑中过度活跃的镜像神经元有关 。
有关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发现 , 镜像神经元可以通过过滤掉我们自己的情绪 , 来阅读和理解对方的情绪(Iacobani, 2008) 。
而共情者被认为拥有高度反应的镜像神经元 , 因此会与他人的情绪感受产生深刻的联系 。
2018年 , Abigail Marsh的一项研究 , 更进一步地揭示了共情者和非共情者之间的大脑差异 , 共情者对恐惧的面孔更加敏感 , 因为他们的杏仁核对这些面孔的反应更加活跃 。
2)共情也可能是一种选择 。
“像大多数人格特质一样 , 共情力很难区分基因和环境的影响” , 心理学家Jeff Gardere认为 , “成为一名共情者 , 不仅仅是一种动力 , 也是一种选择 。”
共情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行为 , 早在幼儿时期就可以观察到共情能力的发展 。而在高度赞扬“共情力”的社会氛围下 , 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拥有“读懂”他人并给予帮助的能力 , 而感到自豪 。
直白地说 , 我们实际上是在努力学习如何察言观色 。
同时 , 也有研究表明 , 如果我们的父母缺乏共情力 , 我们更有可能成为共情者 , “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训练 , 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 。”
共情者|“不想再善解人意了”:共情者的10种天赋和痛苦
文章图片
图/电影《狗十三》的最后 ,  13岁的女孩终于学会了“懂事” 。
共情者|“不想再善解人意了”:共情者的10种天赋和痛苦
文章图片
共情者们怎样关怀自己?
最早提出共情者的Judith Orloff博士 , 在她的著作《The Empath's Survival Guide》中写道:
“作为一名医生 , 我进化的一部分就是学会接受这些能力 , 它们是宝贵的、值得培养和支持的 。我拥抱我的敏感 , 而不是逃避它们 。”
共情者和高敏感人群一样 , 它不是一种疾病或者缺陷 , 它只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人格特质 , 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它们 , 但有办法跟它们好好相处 。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研究和临床经验 , 在书中分享了如何成为一个平衡的、有力量的、快乐的共情者 。
1)有意识地建立个人边界
如果你是一位共情者 , 你一定能体会到人际交往中最大的不舒服 , 来自于被侵犯边界的时刻:
你既因为被侵犯了边界而感到焦虑 , 同时也因为想要帮助对方的使命感被满足 , 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 。
因此 , 这种矛盾的情绪体验让你一直难以建立起明确的个人边界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