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人生》:“走了一圈,回到起点”,我们何尝不是“高加林”( 二 )


路遥《人生》:“走了一圈,回到起点”,我们何尝不是“高加林”
文章图片
《人生》剧照
两人自此走向不同的人生轨道 , 高加林将靠黄亚萍的关系青云直上 , 而刘巧珍想要嫁给读书人的梦想破灭 , 带着一颗受伤的心 , 嫁给了农民马栓 。
在两个女人之间择优而从之 , 无可厚非 , 高加林被生活所迫的事尚且不论 , 但他择偶太过功利 , 就算没有张克南母亲举报 , 二人的婚姻之路也不见得能长久 。
要知道在加林卖馍时 , 黄亚萍明知他已落魄 , 还询问男子的事 , 让本就无地自容的高加林更觉羞愧 , 如此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在婚姻上不会给高加林带去美满 。
路遥《人生》:“走了一圈,回到起点”,我们何尝不是“高加林”
文章图片
《人生》剧照
因为黄亚萍会像以自我意识支配张克南一样 , 让他选择服从 , 可高加林不是张克南 , 他内心会抗拒 , 那种压抑的心情迟早会爆发 。
相比之下 , 刘巧珍更善解人意 , 懂得维护一个男人的自尊心 , 也能支持高加林心中所想 , 这在高加林卖馍的情节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
所以说黄亚萍适合恋爱 , 而刘巧珍更适合结婚 , 可当高加林意识到这一点时 , 为时已晚 , 眼前人不能长厮守 , 真正心爱之人已为人妻 。
路遥《人生》:“走了一圈,回到起点”,我们何尝不是“高加林”
文章图片
《人生》剧照
事业无成 , 回到起点
事业的成功靠不仅是个人能力 , 而且要生逢其时 , 高加林不是没有能力 , 高中文凭就是最好的证明 , 后来当通讯干事的所作所为 , 也足以看出他的能力所在 , 可惜他生在城乡鸿沟大的年代 。
社会的用人体系不完善 , 任人唯亲、以权谋私的社会风泛滥 , 致使“读书改变命运”的希望一次又一次地破灭 。 外界因素虽不可改变 , 但“事在人为” , 可以改变自我 , 偏偏高加林丢了民办教师的工作后 , 依旧心高气傲 , 以读书人自居 , 不屑与农民干活 。
无半点母亲“人活低了 , 就要按低的来”的觉悟 , 于是吵嚷着要写状子告发三星 , 却丝毫不顾及后果 , 甚至用蛮力干活 , 企图以自虐的方式反对命运的不公 。
命运看似给了高加林选择的机会和摆脱农民身份的希望 , 实际上是让他扮演了一个尴尬的角色 。 他虽是读书人 , 却因农村背景挤不进城里 , 又因知识分子的身份不甘当回农民 。
路遥《人生》:“走了一圈,回到起点”,我们何尝不是“高加林”
文章图片
《人生》剧照
高加林因现实与理想的落差失去了理智 , 也被想要脱离农民身份的强烈欲望冲昏了头脑 , 以致于走上了曾经最愤恨的三星走过的路——走后门 。
为理想而疯狂的人 , 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 , 也愿意去尝试 , 更何况当时社会对不正风气的排查力度不够 , 所以高加林产生了这种侥幸的心理 。
高加林当初哪里是为三星的不道德行为而恼怒 , 根本是在为自己失去名声和金钱而抱不平 。 所谓的名声和金钱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赚取 , 至少在街上大胆卖馍能维持家用 , 在地里踏实干活也能搏一个勤劳能干的命 , 何惧他人闲言碎语 。
行事若只问利益 , 而不问其中利害 , 最终是害人害己 , 从他选择“走后门”的那一刻起 , 事业就注定是“走了一圈 , 又回到起点” 。
路遥《人生》:“走了一圈,回到起点”,我们何尝不是“高加林”
文章图片
《人生》剧照
张克南母亲后来举报高加林并非残酷无情 , 这就是社会现实 , 一切都是高加林咎由自取 , 他固执己见 , 对走上城市之路是“不撞南墙不回头” , 明知社会风气如何 , 却不愿承认 , 还去躺那浑水 。 殊不知要事业也成功 , 没有把柄是最基本的保障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