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到自己的需要,再满足自己。”来听听来访者的故事( 二 )


在这期间 , 咨询师一如既往地温和 , 不论多迟 , 只要她推开咨询室的门 , 咨询师总是在安安稳稳地等待 。 如果她取消咨询 , 咨询师会发消息说“很遗憾今天没能会谈” , 并无责备之意 。 她有点惭愧 。 咨询师也尝试过好几次 , 想讨论一下发生了什么 , 可是她只觉得茫然 。 咨询师说 , “谈一谈对更换咨询室的感想吧” , 她想了想 , “在这个城市找办公地点不容易吧” , “那你费这么大劲儿 , 这么长时间才能过来 , 你的感受如何呢?”——她摇了摇头 , 并不是不想说 , 是真的没有感觉到什么 。
“先看到自己的需要,再满足自己。”来听听来访者的故事
文章图片
好在 , 除了这个话题以外 , 谈到其他内容 , 她还是有被照顾到的感觉 。 不管是侃侃而谈还是陷入沉思 , 她确信咨询师是把自己的话当回事的 , 有时还会提些问题 , 让她的思考更深入 。 老实说 , 这样的待遇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常见 。 有一回她慢慢回忆起往事 , 阳光斜斜地照进来 , 她注意到咨询师的眼睛亮亮的 , 似乎有泪光闪动 。 她暗自思忖着 , 咨询师好像是个面冷心热的人呢 。 后来一次 , 她又迟到了 , 冲进咨询室 , 落了座 , 就半开玩笑地对咨询师说“你这里好远啊!”咨询师看起来舒了一口气:“你终于说出来啦!”那一刻 , 她们是相视而笑的 。
这次讨论过以后 , 迟到的状况似乎略有好转 , 但却没有根本的改善 , 中断咨询的状况也还在发生 。 她出现的时候 , 咨询师总是很有耐心;她缺席的时候 , 咨询师也只是温和地表示遗憾和尊重 。 中断一段时间以后 , 她会收到咨询师的消息 , 告知她的时段将不再保留;想要重启咨询 , 咨询师也还是会尽量协调安排 。
咨询似乎陷入了某种拉锯 。 可是她没有想明白拉锯的双方到底是什么 , 是对咨询室很远不满吗?这一点好像已经谈过了啊 。
磕磕绊绊中 , 这一年无声无息地滑过了 。 还没过年就意外爆发了疫情 , 她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家人身上 , 疫情期间仅有过一个月短暂的视频咨询 。 到了年中 , 她终于又想重拾咨询 。 咨询师询问她是否恢复了每周一次的动力:“不论遇到什么情绪 , 都能勇敢面对内心的自己 , 勇敢表达自己 。 如果能做好这个准备 , 我们就可以开始 。 ”
她仔细想了一下 , 麻木无感不是她想要的 , 她还是希望活得清醒明白些 。 那段时间她经常单曲循环的一首歌是《这是因为我们能感到疼痛》 , “因为我们能感到疼痛 , 才能保护自己的梦……现实中有人麻木早已沉没 , 如果我还能维持心中的火 , 这是因为我们能感到疼痛……”她深吸了一口气 , 是的 , 她珍视自己的梦、心中的火 , 哪怕有挑战 , 哪怕有疼痛 。
就这样 , 咨询又恢复了 , 她也终于想清楚了更换咨询室对自己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 其实不仅在于距离远、花时间 , 也不仅在于咨询师说话不算数;关键是 , 之前已经讲了太多故事 , 花了很大力气 , 付出了相当的努力 , 她没有耐心和精力对另一个人再说一遍了 。 这造成了咨询师可以换咨询室 , 她却没办法换咨询师的窘境 , 于是跟咨询师之间的关系就显得不那么公平和对等了——一年半的时间 , 来来回回 , 辛苦试探 , 是试探咨询师的涵容度 , 也是试探自己内在的坚韧度;如今 , 她终于清晰完整地表达出了更换咨询室对内心的扰动和影响 , 也积聚了更多力量 , 去继续直面自己的相关议题 。
这个坎儿总算过来了 , 她后来想 , 换了咨询室 , 其他来访会不会跟自己一样 , 也有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嗯 , 也许来访们的情绪和想法各不相同 ,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 , 不是么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